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1JJ2055)
- 作品数:15 被引量:249H指数:10
- 相关作者: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反应的超分子作用分析与研究方法探讨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研究的现状,探讨超分子结构形式对免疫毒性作用及研究方法。方法总结中药注射研究,特别是安全性研究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的超分子形式,阐述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研究中的超分子结构作用及研究方法。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致敏与类致敏反应为主,致敏原可能为注射剂中单分子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更可能是由单分子成分组合而成的超分子形式。中药注射剂中的单分子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及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物质,其表观分子量、免疫原性会显者性地增加。中药注射给药时这种形式得以最大保留,而在口服给药时,因肠胃道的吸收作用而拆散了这种形式,因此中药给药注射易而口服难产生免疫毒性。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注射给药能最大保留这种形式,而口服给药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形式。在进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与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注射剂区别于单分子注射剂所产生免疫毒性最为本质的地方。
- 贺福元邓凯文周逸群刘志刚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
-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口服给药注射给药
-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被引量:74
- 2014年
-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 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邓俊林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刘志刚
- 关键词:中医药基础理论脏象中药药性超分子中药中医
-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从多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动力学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方法。方法:分析中医药学科与网络药理学科研究的特点,根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作用的本源,结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方法。结果:与单成分有效性研究相比,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问题分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是指中药复方入口前的原成分群与某一时间点固定的网络关系,如中药复方采用指纹图谱表达,亦为网络谱效学问题;动态的网络药理学问题是指入口后中药动态代谢后血样中成分群与各时间点的网络药效动力学问题,与指纹图谱结合后者为网络谱效动力学,后者包括前者,因此中药复方网络谱效动力学问题是量-比、量-时、量-效三者的有机统一整体;结论: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的关键而又基础的科学问题是基于网络平衡常数表征的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测算问题。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石继连邹欢唐宇刘平安周宏灏
-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效动力学药理学拓扑学
- 中药及复方全成分群快速高通量测定技术的现状及免疫芯片综合法被引量:4
- 2012年
- 中药及复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分为化学与仪器分析法,其中仪器分析法占主流,主要有HPLC,HPLC-MS,HPLC-NMR,GC,GC-MS,生化及生物效应等方法。因中药及复方成分复杂,化学方法专属性不强,少用或慎用;而仪器分析因其专属性强,适用于复杂体单成分的分析,对于中药及复方多成分,目前已兴起了以指纹图谱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技术,但这些分析方法均受到"需先分离才能分析"、"缺乏通用的检测器"的限制,难以实现中药及复方全成分的测定。自然界的生物对"异、己"成分是通过"抗原与抗体"决定簇的特异与非特异性进行识别,如将中药成分直接或化学合成抗原,注入到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先获取诸成分对特异抗体的交叉反应信息,对于没有交叉反应者,依标记抗体抗原特异性竞争反应抑制率曲线直接读出该成分的含量;对于有交叉反应者需建立交叉抑制率矩阵,再进行抗体与中药及复方成分半抗原标记免疫竞争反应,建立成交叉成分浓度或浓度对数与抑制率的多元线性方程,求解获得各成分的浓度,两者结合就能建立起中药及复方成分群免疫芯片综合法。
- 贺福元邓凯文曾姣丽戴儒文夏赞韶刘文龙石继连
- 关键词:中药高通量中药化学芯片
- 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及参数计算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分析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参数测算方法。方法:针对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原理,运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药动学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结果:建立了包括总量零阶矩(AUCT),一阶矩(MRTT),二阶矩(VCRT),总清除率(CLT),总表观体积(VT),总95%成分代谢时间区间,总95%成分累积代谢时间区间等中药复方群体药动学参数数学模型,并关联了单个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结论: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可在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基础上按总量统计矩原理建立;在群体典型值处依泰勒展开可获得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典型、固定效应、生物间变异及实验误差。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石继连杨岩涛
- 关键词:中药复方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
-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筛查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免疫综合法被引量:18
- 2012年
-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及免疫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免疫综合分析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 贺福元邓凯文曾姣丽戴儒文夏赞韶刘文龙石继连
-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致敏原
- 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被引量:38
- 2013年
- 在原总量统计矩分析法的基础上阐明并建立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法,阐明在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运用统计矩原理与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性质建立数学模型,并以补阳还五汤三成分三方法的药物动力学、不同溶度参数溶剂获取补阳还五汤水煎样品液的指纹图谱为例验证所创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数学模型,包括4个参数①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即两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曲线下重叠的面积;②总差异DT,即与两标准正态曲线交点的累积分布概率之差的绝对值相等的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累积概率的对称可信限;③总差异度1-Ss,即总差异可信限对应的正态累积概率;④总差异把握度(1-β)α与⑤总肯定把握度β(1-α),即是在检测水准α作出否定与肯定正确的概率。以此法分析补阳还五汤三成分三方法的药物动力学的标准相似度介于0.385 2~0.987 5,其药物动力学行为各异;不同溶度参数溶剂获取补阳还五汤水煎样品液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介于0.684 2~0.999 2,不同溶剂提取成分的构成比不同。统计矩相似度可用来刻画样本的相似特征,对任一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作出肯定或否定不源于同一整体结论时可用把握度来定量衡量结论正确的概率;该法能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是重要的基础医药理论多因素相似性方法。
- 贺福元邓凯文黄胜刘文龙石继连
- 关键词:把握度指纹图谱定量药理学网络药理学
- 中药多成分体系谱动学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对已建立以指纹图谱表达的中药多成分体系的药物动力学,亦谱动学的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芍药苷与苦杏仁苷3成分为模型药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别用成分叠加拟合、总量统计矩、线性谱动学、梯形谱动学四计算法求算出3成分的谱动学总量统计矩参数。结果:其中线性谱动学计算的总量统计矩参数分别为VUCT为(118.8±14.56)mg·min·mL-1;MRT T为(168.6±6.564)min;VRTT为(89 670±2 089)min2;ClT为(0.4556±0.03505)mL·min-1·kg-1;VT为(76.90±5.238)mL/kg;t0.95T为(622.2±16.89)min;λ0.95T为(106.1±0.6339)min。结论:3成分总量的半衰期为(116.8±5.503)min,3药在0-622.2min内代谢95%的浓度。四法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所建立的中药谱动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能表征中药多成分体系药物动力学行为。
- 邓俊林邓凯文刘文龙石继连杨岩涛罗杰英贺福元
-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补阳还五汤指纹图谱数学模型
- 中药制剂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的关键理论技术问题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研究特点,明确该学科的长期发展方向,并提出本学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方法:根据中药制剂研究的发展轨迹,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新药研究技术与本人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经验,从中药制剂发展方向、特点、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建立以结构与作用明确的多成分群为原料,按中医药基础理论或现代网络医药为指导,以来源方便的动、植、矿物为原料,单用确定性(有效、稳定、可控),合用可调性(可预、最优效、最低毒)整体相统一的单个、群体与中药复方制剂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需解决成分有效性归属、遗传稳态性与一次投料量、成分间理化性质迁移规律、提取过程动态性与稳态性规律、制备时整体模型受控与紊湍受控规律、体内外的评价规律、微观质量与宏观质量、单用的确定性与合用的调配性等关键技术问题。结论:中药制剂是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高度统一的整体有效成分群制剂。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杨岩涛石继连
- 关键词:中药制剂超分子
- 红花宏观质量参数稳定性与“虹势性”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在本课题组"网通虹势"数学模型基础上,根据生物物理学原理探讨红花成分间代谢的虹势性规律,为建立完整红花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数据,扩大"网通虹势"理论在不同中药材的应用。方法根据生物热力学定律建立红花药材的信息熵等状态函数关系式,结合指纹图谱,计算生物熵和表观平衡常数,探讨诸状态函数的稳定性,验证"虹势性"规律。结果全国13地方的红花水提物的相似度为0.037~0.962;燃烧焓、信息熵、信息量、生物熵、表观平衡常数的RSD分别为-2.23%,8.35%,38.02%,-14.36%,32.65%。结论 13地方红花水提物的燃烧焓、信息熵、生物熵是稳定的。由中药成分的燃烧焓等参数可构成中药成分宏观质量体系。
- 杜玉然贺福元邓俊林雷虹包小燕谢相贵
- 关键词:红花遗传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