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520-415025)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丙万罗振华郑咏梅江雷曾今尧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灯蛾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选择
  • 1篇鳞片
  • 1篇美国白蛾
  • 1篇白蛾
  • 1篇超微
  • 1篇超微结构
  • 1篇春季

机构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刘丙万
  • 1篇曾今尧
  • 1篇罗振华
  • 1篇江雷
  • 1篇郑咏梅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兽类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灯蛾鳞片超微结构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美国白蛾和异粉蝶灯蛾、人纹污灯蛾、黄臀黑污灯蛾、净雪灯蛾和黑须污灯蛾等5种常见灯蛾鳞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常见灯蛾的鳞片排列都是一层窄而长的鳞片覆盖一层短而宽的鳞片,且都属于镂空型鳞片,即鳞片类型属于二型双层鳞片。人纹污灯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长(376.9μm±8.92μm;265.34μm±2.87μm)最宽(75.87μm±2.12μm;67.09μm±3.86μm);净雪灯蛾的覆鳞最短(179.4μm±2.91μm);异粉蝶灯蛾的基鳞最短(99.32μm±1.31μm);美国白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窄(18.79μm±0.23μm;31.14μm±0.66μm)。美国白蛾覆鳞的脊间距最大(2.37μm±0.03μm);黄臀黑污灯蛾覆鳞和基鳞的脊间距均最小(1.1μm±0.02μm;1.77μm±0.01μm);黑须污灯蛾基鳞的脊间距最大(2.88μm±0.02μ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灯蛾覆鳞和基鳞的形态及脊间距都存在显著差异。蛾类鳞片的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在蝙蝠食性分析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能为利用蝙蝠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
曾今尧刘丙万郑咏梅江雷
关键词:灯蛾美国白蛾鳞片超微结构扫描电镜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的春季生境选择被引量:14
2008年
2006年5-6月和2007年5-6月,我们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开展了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研究。我们设置样线20条,共记录到蒙原羚64群次、453只次和蒙原羚活动痕迹243处。我们选择了20个与蒙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境因子,运用信息理论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蒙原羚出现与否与各生境因子之间的预测模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揭示蒙原羚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家畜干扰是影响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β=10.898);坡位、水源距离、坡度、隐蔽条件、围栏距离和植被类型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有重要作用(β〉1.000);道路距离、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等因子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影响不显著(β〈1.000)。蒙原羚对牲畜距离〈2000m和〉4000m,中下坡位及平地,水源距离4000-8000m,坡度〈10°,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000m,离围栏距离1000-2000m的针茅和杂草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偏好。因此,春季蒙原羚保护的关键是降低放牧强度,应在边境地区控制牲畜数量和人口迁入,在离边境线较远地区进行草场科学管理和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和水源缺乏年份,应适当进行食物和水源人工补给。另外,进行草场封育,加强打草监管并建立合理的围栏管理制度,也是蒙原羚保护的重要环节。
罗振华刘丙万刘松涛
关键词:生境选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