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FSS011)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洪贵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澳大利亚土著
  • 1篇血统
  • 1篇婚姻
  • 1篇交往
  • 1篇福利
  • 1篇白人

机构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杨洪贵

传媒

  • 1篇历史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澳大利亚白人男性与土著妇女的交往
2013年
种族婚姻(性)关系是殖民扩张以及内地开发过程中澳大利亚种族关系的重要内容。由于男女性别长期失调,自踏上澳洲开始,白人男性与土著妇女之间的婚姻(性)关系便以各种方式普遍发生。这种关系以白人男性追逐土著妇女为主,但土著妇女也曾主动接近白人男性。然而,在与土著的交往中,白人男性除寻求生理刺激而外,却很少担负相应的责任。
杨洪贵
澳大利亚对混血土著的“血统改造”被引量:6
2013年
澳大利亚白人与土著的长期交往导致土著社会萎缩,也造成了混血土著群体的出现。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纯血统土著被赶进保留地,澳大利亚逐渐把混血土著视为实现"白澳"理想的主要威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血统改造"成为澳大利亚处理混血土著问题的基本手段,鼓励白人男性与土著妇女婚配,以期逐渐清除混血土著后代的土著生理特征,最终把他们改造成为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血统改造"最终宣告失败,澳大利亚转而对纯血统土著和混血土著实施同化政策。作为实现"白澳"理想的一个重要步骤,"血统改造"从一开始就深深烙上了种族主义的印记。
杨洪贵
1937年澳大利亚土著福利会议述评被引量:1
2012年
1930年代,面对国内外压力,澳大利亚联邦开始积极介入土著事务。1937年4月,联邦政府召集各州土著事务官员召开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土著会议,称之为土著福利会议。与会代表就各州土著状况和土著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西澳内维尔和澳北区库克成为会议的主导人物。会议通过了吸收混血土著的决议,不仅认可和批准各州推行的土著政策,也包含了预示土著政策转变的新因素。
杨洪贵
澳大利亚土著保护政策评述被引量:3
2013年
澳大利亚土著保护试验始于19世纪30年代。随着殖民过程的完成,19世纪6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州、领地)相继颁布法律,建立土著保留地或布道所,任命土著保护官或组建保护委员会,救济和控制土著居民,全面确立土著保护政策。保护政策是在土著"注定灭绝"的观念下实施的,其目的在于试图将土著隔离在保留地或布道所,任其自行消亡。然而,人们期待中的土著灭绝不仅没有发生,土著人口反而不断增加。这迫使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改变土著政策,逐步实施文化同化。但是,保护政策时期所确立的土著管理方式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
杨洪贵
关键词:澳大利亚土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