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201)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管玉平项杰张宇林夏艳刘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风能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中国近海
  • 1篇湍流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气相互作用
  • 1篇秋季
  • 1篇全球海洋
  • 1篇温盐
  • 1篇沃克环流
  • 1篇冷涡
  • 1篇滤波
  • 1篇滤波方法
  • 1篇门户
  • 1篇模态
  • 1篇南海北部
  • 1篇近海
  • 1篇环流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管玉平
  • 2篇项杰
  • 2篇张宇
  • 1篇刘宇
  • 1篇刘海龙
  • 1篇王辉
  • 1篇陈朝晖
  • 1篇林夏艳
  • 1篇朱耀华
  • 1篇崔超然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Advanc...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滤波方法对揭示全球海洋条带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海洋条带结构是近年物理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海洋中,条带结构往往被大尺度环流过程所掩盖.把这种隐蔽的海水运动现象显现出来的办法是对时间平均的速度场进行空间滤波.利用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模拟数据对三种一维滤波方法进行了比较,分别是常用的高斯和汉宁滤波方法,以及本文引入的切比雪夫滤波方法.结果表明,尽管三种方法均可获得条带结构,但以切比雪夫方法为最佳;另外,设计高通滤波器时需设定截断频率,而它的选定取决于对具体数据的频谱分析,当选取的归一化的截断频率值在0.1和0.4之间时,可以有效地揭示出条带结构在全球海域内的分布.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海洋条带结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张宇管玉平陈朝晖刘海龙黄瑞新
关键词:湍流高通滤波
基于ERA-interim资料中国近海风能资源时空分布被引量:11
2016年
未来风能开发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风能更为丰富的近海区域,通过1979—2014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不同高度和水深条件下的中国近海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整体呈南高北低分布,大值区位于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及南海东南部,过去36 a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没有显著变化趋势。风能资源所研究区域的水深越深、风机高度越高,风电的可开发潜力就越大,100 m高度条件及50 m水深条件下我国近海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约为160 W/m2。此外我国近海风能资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开发条件最好,夏季最差,且与ENSO存在显著的遥相关关系。
孙稚权项杰管玉平
关键词:ENSO
Dynamic Linkage betwee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Tropical Pacific:Atmosphere-Ocean Coupling被引量:3
2013年
In this study, dynamic linkage of 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betwee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tropical Pacific was demonstrated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ensemble perturbed initial condition experiments in a fully coupled 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 (FOAM). In the FOAM model, an idealized mixed layer warming was initiated in the Kuroshio-Oyashio extension region, while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remained fully coupled both locally and elsewhere.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rm anomalies are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cyclonic winds, which induce initial warming anomalies extending downstream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Then, the downstream warming spreads southwestward and induces SST warm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via surface wind-evaporation-SST feedback. Warming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is further reinforced by Bjerknes' feedback.
李春吴立新
风对南海波浪的能量输入及其长期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美国的全球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2.2.4(1871—2008)中的风应力数据,估算了风输入给南海波浪的能量。结果表明,风向南海波浪输入能量的年均值约为0.2TW,其空间分布冬季以南海北部为主,夏季以南部为主且强度比冬季要弱得多;风对南海波浪能量的输入一直呈减少趋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ERA-40(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40)(1957—2002)和ERA-20C(1900—2010)中的风场和海浪资料得到的趋势也是如此,1950年以来每年减少0.43%。用ERA-interim(1979—2014)中的有效波高数据可以把风给风浪和涌浪的能量输入区分开,两者的空间分布皆以南海北部为主,而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南海南部还有一个高值区。尽管风输入给涌浪的能量略有增加,但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不断减少,两者之和仍是减少。究其原因,控制南海的东亚季风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减弱。这些结果对认识南海波浪未来的变化及其预报具有意义。
崔超然管玉平朱耀华王辉黄瑞新
关键词:海浪风能东亚季风
2000年秋季东沙冷涡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被引量:7
2013年
根据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ol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高度计资料,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再现和分析了2000年9月4日—10月11日生命周期为36天的一个东沙冷涡过程。该冷涡的平均半径为77km,移动路程为487km。模式结果表明,该冷涡的平均移动速度为15cm.s 1,冷涡的移动方向几乎沿着1000—2000m陆坡等深线,除了地形的影响外,东北季风也对该冷涡移动方向的转换有作用。冷涡的形变与效应有密切的关系,趋势是导致其形状为长轴位于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其次,对该冷涡的半径、涡度、能量密度、形变和散度等进行时间序列计算分析,得到其平均涡度为3.997×10 6s 1,平均能量密度为2.42×10 2cm2.s 2.km 2,涡度与半径具有近似正相关关系,而平均能量密度与半径呈负相关关系;平均的剪切形变、拉伸形变和散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801×10 6s 1、4.612×10 7s 1、3.269×10 8s 1。数值结果表明,在这次东沙冷涡过程中,整个生命周期共出现过两种不同的三维结构,在生成阶段涡旋形状为表层和底部小、中间大的腰鼓状;成熟期为表层大、底部小的碗状;消亡阶段只能在表层看到信号。该东沙冷涡的深度在不同的生存阶段也不同,大部分时刻小于50m水深,但最深可达到水深450m处。最后,文中给出了速度、温度和盐度的垂向分布情况。其中,东沙冷涡的切向速度在40—50cm.s 1间,高值区位于水深小于100m处,在100—200m速度递减率较大;温度分布具有一个位于60—100m水深处的低温拱起结构,该冷涡造成了10—20m左右的等温线抬升;高盐核心的拱起结构比低温拱起结构更深,大致位于100—150m,高盐核心区盐度≥34.6‰。
林夏艳管玉平刘宇
关键词:南海北部
北太平洋北部的风能输入门户
2021年
风不仅驱动了上层海洋的环流,也是深层海洋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本文主要研究了北太平洋北部的风能输入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包括风向表面波、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基于SODA3数据的结果表明,风能输入门户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黑潮延伸区是冬季门户,副极地流涡是春、秋季门户,大洋东边界则是夏季门户,能量输入强度逐次递减。21世纪以来,秋冬风能输入明显减弱,春季增加,夏季无显著变化。就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而言,向表面波的能量输入由风场主导,而向表层地转流和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则由流场主导。这些机械能输入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该海域的动力机制有重要意义。
张宇崔超然杨倩管玉平
关键词:表面波
Role of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Waveguide in a Southern China Heavy Rainstorm in December 2013被引量:16
2015年
An extreme rainstorm hit southern China during 13–17 December 2013, with a record-breaking daily rainfall rate, large spatial extent, and unusually long persistence. We examined what induced this heavy rainfall process, based on observed rainfall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rough composite and diagnost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Rossby waveguid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caused the event. The Rossby wave originated from strong cold air intrusion into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over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ith the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iddle East westerly jet, the Rossby wave propagated slowly eastward and deepened the India–Burma trough, which trans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moisture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Strong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caused b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 over Southeast China. In addition, the Rossby wave was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to-positive phase shif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but convergenc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Rossby wav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LI ChunSUN Jilin
太平洋沃克环流近几十年来的加强被引量:5
2016年
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强度随全球变暖而减弱,但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太平洋沃克环流呈增强趋势,两者是否矛盾?文章用1979年至2014年的再分析数据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的变化特征,各要素场均表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强度在过去几十年呈显著的增强趋势,且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强度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ENSO相关性很强。之前有关太平洋沃克环流的研究多局限于太平洋海盆内部,文章通过印太三极模态理论对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印度洋沃克环流与太平洋沃克环流存在同样的增强趋势。印太暖池海温、印度洋?太平洋沃克环流及海洋性大陆区域上升运动组成了一个简单的反馈系统,暖池海温的升高使海洋性大陆区域大气辐聚上升运动增强,两沃克环流随之增强;底层纬向风的增强使暖池区域的暖水堆积增多,从而使暖池区海温进一步升高,两沃克环流也进一步增强。同时近几十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暖位相到冷位相的转换导致中东太平洋海温降低,暖池增暖及中东太平洋变冷使太平洋海温梯度增加,最终导致太平洋沃克环流过去几十年的增强。
孙稚权项杰管玉平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海气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