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223Z)
- 作品数:2 被引量:31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镜明张方敏王绍强韩士杰居为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多伦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被引量:16
- 2010年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 张方敏居为民陈镜明王绍强于贵瑞李英年韩士杰J.Asanuma
- 关键词:遥感陆地生态系统
- 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的亚洲东部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被引量:16
- 2012年
-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和由GIMMS NDVI资料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对BEPS生态模型进行驱动,模拟分析了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进行区域模拟计算前,使用15个站点不同生态系统的GPP观测数据及1300个样点的NPP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EP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的GPP和NPP变化,模拟的GPP与观测数据之间的R2为0.86~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0.2~1.2g C·m-2·d-1;BEPS模拟值能够解释78%的年NPP变化,其RMSE为118g C·m-2·a-1.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GPP和NPP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0.5Pg C·a-1.NPP和GPP具有相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NPP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0.2~10.7Pg C·a-1,变异系数为2.2%.NPP由东南向西北显著减少,高值区(>1000g C·m-2·a-1)出现在东南亚海岛国家,我国的西北干旱沙漠地区为低值区(<30g C·m-2·a-1),其空间格局主要由气候因子决定.不同国家的人均NPP差异很大,其中,蒙古最高,达70217kg C·a-1,远高于中国的人均NPP(1921kg C·a-1),印度的人均NPP最小,为757kg C·a-1.
- 张方敏居为民陈镜明王绍强于贵瑞韩士杰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