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7622)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8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义军陈绍东吕伟涛董万胜郑栋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广东省防雷中心广州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被引量:40
- 2009年
- 利用2004年8月—2005年11月近地面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谷值分别出现在北京时05:00和12:00,峰值分别出现在07:00和23:00,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晴天大气电场的变化与气溶胶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两者呈正相关;晴天大气电场与绝对湿度之间也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汽对大气电场的作用;沙尘天气下风速均达到一定强度,近地面大气电场为负值,并且变化剧烈,电场强度与PM10之间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而电场强度与风速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 吴亭吕伟涛刘晓阳董万胜张义军李成才王美华杨晶李长河
- 关键词:大气电场气溶胶沙尘天气
- 一次连接过程另辟新径的触发闪电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利用0.1μs时间分辨率的快天线电场变化仪、5000帖/s的高速摄像机等仪器设备所观测的资料,对发生在从化夏季人工引雷试验中一次连接过程另辟新径的触发闪电个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下行直窜先导和上行连接先导在另辟新径的拐点处连接并产生回击,连接点位于风杆的斜上方8m处,上、下先导连接的速度估算约为40和780km/s,闪电F120605连接过程另辟新径产生的原因与原电离通道倾斜、风杆较高及回击电流强度较大有直接关系。连接后出现间隔约1ms的双回击电场,认为是由同一闪电间隔较短的两组先导-回击序列所产生,它的产生与连接过程另辟新径有很大的关系。
- 陈绍东杨少杰张义军董万胜李俊郑栋但建茹
- 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8
- 2009年
-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及其回击过程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14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3次探测效率约为93%(即13/14);对于能够利用观测资料确认的62次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26次,探测效率约为42%(即26/62);参与定位的站数≥3个的回击记录有24次,其中有21次回击过程属于接地点已知的地面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对这些回击过程接地点位置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760m;对于其中9次有雷电流直接测量结果的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雷电流峰值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14%。
- 陈绿文张义军吕伟涛董万胜郑栋黄智慧陈绍东
- 人工触发闪电引发的低压电源系统过电压特征被引量:14
- 2009年
- 针对全国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屡遭雷击致使不能正常业务运行的现象,开展了自动气象站电子设备电源系统雷电防护试验。利用人工触发闪电技术,对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电源线路感应过电压进行了观测,对雷击造成的感应效应和采集器等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多回击触发闪电引起输电线路的感应过电压特征、浪涌保护器(SPD)残压特征以及与触发闪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距离触发闪电的回击过程在架空线路上产生峰值达十几kV的双极性感应过电压,过电压可分为主峰值段和后续过电压两个阶段,其平均持续时间分别约100μs和4 ms,后续过电压持续时间与回击后连续电流的波动有关;在人工触发闪电的初始连续电流阶段也能感应>2 kV的过电压,且持续时间较长,过电压集中段时间约12 ms,平均电压332.5 V,其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SPD残压峰值与触发闪电电流峰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SPD残压特性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压泄流的作用。
- 陈绍东张义军杨少杰董万胜王建国吕伟涛王孝波
-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感应过电压残压
- 地面建筑物对雷暴云大气电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 目前,为了学术研究以及雷电监测预警业务的发展,许多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所利用大气电场仪对雷暴云大气电场进行测量[1-5],并利用所测量的电场值进行雷电预警[6-7]。但由于观测场地的限制,大气电场仪往往安装在楼顶或者楼群周围...
- 耿雪莹张其林刘明远
-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大气电场建筑物
- 文献传递
- LQG-1型土壤电阻率远程自动测量装置研制被引量:4
- 2009年
- 为了解决传统的野外土壤电阻率测量仪器设备未实现无人状态下土壤电阻率远程自动监测的技术难题,在4105A接地电阻测量表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土壤电阻率远程自动测量装置。详细阐述了该装置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工作流程、硬件软件研发思路。对该装置1年的野外试验研究表明:该装置运行稳定,数据质量可靠,解决了土壤电阻率的长期、连续、稳定、自动测量的技术难题,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重量轻、便于野外土壤电阻率长期、连续、稳定的远程自动测量装置。
- 李良福郭在华覃彬全
- 关键词:土壤电阻率
- 海南文昌地区夏季雷暴地面电场观测及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了解海南文昌地区雷暴电环境的基本特征,利用安装于距地面3.5 m楼顶的大气电场仪和雨量资料,分析了文昌夏季阵性降水对应不同类型的电场特征、单体雷暴活动电场演变规律及降水和闪电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过观测场顶部无闪电的阵性降水过程地面电场极值较小,电场和降水基本呈现反向同步的变化特征。过顶单体雷暴在闪电发生前,地面电场提前产生扰动,明显的扰动一般提前于电场过零点约15~30分钟,第1次闪电发生一般提前于降水20~30分钟。统计多次较强单体雷暴过程发现,阵性降水之前和降水过程中闪电比较密集,降水后期闪电较少发生,降水强度和闪电频次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典型单体雷暴进入衰退期电场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阻尼振荡(EOSO)。
- 陈绍东王孝波黄智慧李天富黄秋如尹娜方力标
- 关键词:电场闪电阵性降水雷暴
- 两次仅有连续电流的负极性人工引发雷电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对2006年8月28日在广州从化人工引发的两次雷电(F184626和F185503)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经典负极性慢型放电过程,整个放电过程仅有连续电流没有回击,但连续电流过程中包含有多个M分量。两次过程触发时地面电场分别为-6.1kV/m和-8.2kV/m,触发高度分别约336m和244m。资料分析表明,两次人工引发雷电形成稳定上行正先导之前,出现多次明显的双极性脉冲,脉冲间隔平均值分别为18.12ms和16.64ms;在上行正先导产生初始阶段出现明显的阶梯特性,梯级先导脉冲的平均间隔分别为20μs和24μs,总持续时间都约为250μs,脉冲的宽度约1μs。8月28日的两次触发闪电与以往北方正极性的慢型放电过程相比有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
- 陈绍东张义军杨少杰董万胜黄智慧吕伟涛郑栋
- 关键词:人工引发雷电
- 一次多回击自然闪电的高速摄像观测被引量:29
- 2008年
- 2006年8月1日在广东省从化市利用成像率为5000幅/s的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得到了一次包含有13个回击过程的自然负地闪,其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06m/s的量级;一次企图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一次直窜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有3次继后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研究发现:此次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及紧跟其后的连续电流过程的发光总量与该次继后回击之前闪电通道的截止时间有关,较大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长的截止时间,较小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短的截止时间,但两者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 李俊张义军吕伟涛董万胜陈绍东李斌
- 关键词:地闪
- 实时闪电电磁场同步观测系统被引量:5
- 2011年
- 阐述如何对亚微秒级的闪电电磁场变化波形进行同步采集。设计制作了量程可调的快、慢电场变化观测系统,用以获取闪电电场变化信息,并结合磁场同步资料实现了不同环境下的闪电观测要求。基于数据采集卡(PCI-5105)和Labwindows/CVI开发平台,研制了闪电波形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和分析处理软件。整套系统具有高采样率、大容量、多参量、同步观测等特点,并已通过野外试验的验证,为研究闪电放电的微物理过程提供了探测手段。
- 范雯杰张义军孟青张阳
- 关键词:闪电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