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WW001) 作品数:9 被引量:152 H指数:7 相关作者: 唐伟胜 刘杰伟 更多>> 相关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西南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更多>>
“可然世界”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 被引量:15 2008年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叙事学家开始从形式哲学中借鉴"可然世界"理论来解释围绕叙事世界的一些关键问题:叙事世界的组成、叙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叙事世界的分类以及读者对叙事世界的认知等。借鉴"可然世界"理论,叙事学家将叙事世界看成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一世界,权威叙事者决定这个世界的真实域,人物话语决定这个世界的虚构域;根据叙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读取关系可以对叙事进行详细分类;读者如何看待叙事世界取决于读者依据的参照点,若以现实世界为参照,读者将叙事世界看成可然世界,若以叙事世界为参照点,读者则将叙事世界看成另一个真实世界。"可然世界"理论还有助于解释很多后现代文本世界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论述"可然世界"理论对叙事学的贡献与局限,并区分两位重要的"可然世界"叙事理论家(莱恩及多罗泽尔)之间的差异。 唐伟胜关键词:后现代叙事 性别、身份与叙事话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 被引量:59 2007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包括各种话语策略的性别差异,具体叙事的性别化阐释,以及叙事形式对读者性别身份的建构等。同时,女性主义叙事学家也积极通过叙事批评实践丰富和补充经典叙事学范畴。兰瑟、沃霍尔等人确立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 唐伟胜关键词:性别 女性主义叙事学 身份 叙事话语 从两次论争看情节结构性别化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实质 被引量:2 2009年 女性主义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其理论基础是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妇女批评"(Gynocriticism)和叙事学研究中的"语境化"(Contextualism)倾向,因此早期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女性叙事的特质,以及建立不同于经典叙事学的女性主义叙事诗学。围绕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两次论争阐明了"叙事情节结构性别化"命题的无效性,以及"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实质:女性主义叙事学不是诗学体系,而是使用叙事学提供的描写工具,阐释具体叙事中形式与性别的关系,同时补充或者修正叙事学范畴。 唐伟胜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 诗学 阅读效果还是心理表征?--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的分歧与联系 被引量:17 2008年 修辞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修辞叙事理论主要考察叙事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关系,认知叙事理论则试图揭示读者对叙事的认知理解过程。修辞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都注重研究叙事的阅读过程,但前者强调的是读者对叙事的阐释和反应,后者强调的是读者理解叙事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前者主要研究叙事结构产生的具体意义,后者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基础。二者在研究模式和研究目的上有很大差异,但在描述叙事阅读过程时有相似之处,同时,作为诗学体系,认知叙事学可为修辞叙事学在考察叙事中的各种修辞关系时提供有用的范畴。 唐伟胜关键词:修辞叙事学 认知叙事学 心理表征 错乱的世界 错位的叙述——析《大大方方的输家》中的叙述层次 被引量:5 2006年 叙述层次由框架叙事(或底层叙事)和嵌入叙事(或顶层叙事)构成,嵌入叙事与框架叙事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产生的效果一直是叙事研究的重点之一,违背叙述层次的常规也是作家制造“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手段。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品、加拿大作家伦纳德.科恩(L.Cohen)的《大大方方的输家》(Beautiful Losers)使用了多种手段突破叙述层次常规,取得了热奈特定义的“错位”(m etalepsis)的叙事效果。通过打破叙述层次常规,《大大方方的输家》建构了一个虚构与真实界限模糊的后现代世界。 唐伟胜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叙事进程与多层次动态交流——评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 被引量:18 2008年 詹姆斯.费伦是近十年来美国修辞叙事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理论家之一,被公认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突破了早期芝加哥学派的静态和文本内修辞研究模式,以"叙事进程"概念为核心,强调(有血有肉的)作者、文本和(有血有肉的)读者之间的多层次动态交流关系,但又区别于以斯坦利.费什为代表的极端读者决定论。 唐伟胜关键词:芝加哥学派 叙事进程 叙事研究中的认知取向——《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被引量:11 2005年 对《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进行评介,介绍目前国外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揭示认知科学可能为叙事研究带来的洞见,并分析认知方法在叙事研究中的局限性。 唐伟胜关键词:叙事学 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及其在当代中国读者中的接受 被引量:19 2006年 关于凯特.肖邦(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的主题,以往的研究认为,该小说主要涉及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在男性中心主义背景下女性追求自由的困境。但近来又有学者提出,该小说并不涉及性别政治,而仅涉及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的阅读调查,本文旨在揭示,多数当代中国读者(尤其是有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认为该小说的主题是多层次的,但主要涉及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对这种女性意识,男女读者又表现出相当复杂的伦理态度。我们认为,《一小时的故事》多层主题的起因在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复杂伦理态度则是文本外框架作用的结果。 刘杰伟 唐伟胜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主题 阐释还是诗学,借鉴还是超越——再论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 被引量:14 2008年 关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后经典叙事学没有取代经典叙事学,二者共存。但后经典叙事学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而是由众多不同分支组成,不同分支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方式有很大区别,学界对此似乎有所忽略。本文从"阐释还是诗学"这一维度出发,揭示后经典叙事学主要分支与经典叙事学形成的复杂"共存"关系:后经典叙事学在进行具体作品阐释时,借鉴和使用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范畴,但在建构后经典叙事诗学体系时,又实现了对经典叙事学模式的补充和超越。 唐伟胜关键词: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