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30795)
- 作品数:2 被引量:36H指数:2
- 相关作者:任贾文赵长明陈拓陈立同高贤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13
- 2011年
-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在防止荒漠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其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过渡带不同分布区(从绿洲到荒漠方向依次为:绿洲边缘区、过渡带2区、过渡带3区和荒漠边缘区)4种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沿荒漠方向梯度下,4种植物叶片(同化枝)含水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从而减轻过渡带植物的氧化胁迫,说明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随着绿洲向沙漠的延伸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一致,白刺下降最小,梭梭和芦苇下降较大,沙拐枣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3区较高,而在过渡带2区和荒漠边缘较低;它们的气孔导度与光合能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植物叶片(同化枝)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和白刺在过渡带2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沙拐枣在过渡带3区最高,梭梭则为逐渐降低。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0变化趋势表明梭梭在过渡带梯度下,发生了伴随着光系统破坏的长期光抑制,从而降低其光合活性,而白刺叶片光系统却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胁迫;芦苇和沙拐枣只有在荒漠边缘才受到严重的胁迫,这些结果表明白刺比芦苇和沙拐枣更适应于过渡带旱化生境,梭梭的适应能力最差。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退化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田新民赵长明邓建明张晓玮陈拓任贾文王根轩
- 关键词:过渡带优势植物环境梯度叶绿素荧光
- 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幼苗生理生态特征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23
- 2012年
-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亚高山生态系统中的两种不同生境优势树种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3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幼苗在适宜水分(田间持水量的80%)、轻度干旱(60%)、中度干旱(40%)、重度干旱(20%)生理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逐渐下降,叶片碳稳定同位素含量(δ13 C)、氮素利用效率(NUE)、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增加,但根冠比(R∶S)响应不一致,青海云杉响应逐渐降低,而祁连圆柏响应逐渐升高.二者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有显著差异,青海云杉在所测定的生理生态指标中受干旱胁迫影响更大,说明青海云杉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而祁连圆柏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 赵长明高贤良马仁义陈立同陈拓任贾文
- 关键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干旱胁迫生理生态特征根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