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173)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尹战海张小卫王金堂邱裕生张银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腰椎
  • 2篇切除
  • 2篇椎间盘
  • 2篇外科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后路
  • 2篇脊柱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单枚融合器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短节段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退变
  • 1篇腰椎间盘退变...

机构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尹战海
  • 4篇张小卫
  • 3篇张银刚
  • 3篇邱裕生
  • 3篇王金堂
  • 2篇李新友
  • 1篇方学伟
  • 1篇史学涛
  • 1篇周晓玲
  • 1篇张璐
  • 1篇田臻
  • 1篇任志伟
  • 1篇李曙明
  • 1篇王丽莎
  • 1篇马超然
  • 1篇虞荣斌
  • 1篇刘凯
  • 1篇王莹

传媒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活性氧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活性氧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涉及到软骨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外基质的退化,后者包括基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以及钙化形成。本文就活性氧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丁舒晨秦子力尹战海邱裕生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活性氧凋亡
pLenti6/V5-DEST-TAZ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化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构建人真核表达的TAZ慢病毒载体pLenti6/V5-DEST-TAZ,转染293FT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颗粒,探讨TAZ对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已经过测序验证的含有TAZ基因慢病毒入门质粒pENTR(tm)221-TAZ通过LR反应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Lenti6/V5-DEST中。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并在细胞中验证表达。将该重组载体和其他PackingMix3个质粒载体充分混合,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293FT细胞,培养和待细胞完全裂解后收集富含TAZ基因的病毒颗粒上清液,取适量上清液感染MC3T3-E1细胞,采用杀稻瘟菌素Blastcidin筛选,建立稳定过量表达TAZ蛋白的MC3T3-E1/TAZ细胞系。用条件培养基诱导MC3T3-E1和MC3T3-E1/TAZ细胞系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vonKossa和茜素红染色观察MC3T3-E1和MC3T3-E1/TAZ细胞的成骨分化。结果:凝胶电泳和测序结果均证明TAZ重组慢病毒载体pLenti6/V5-DEST-TAZ构建正确,并能在细胞中正确表达。与辅助质粒共转包装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并成功感染MC3T3-E1细胞。VonKossa染色和茜素红染色,MC3T3-E1/TAZ细胞系中生成的磷酸钙比MC3T3-E1细胞系中生成的磷酸钙多。结论:成功构建了人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pLenti6/V5-DEST-TAZ,并能在细胞中正确表达;成功包装了TAZ病毒,并获得过表达TAZ的MC3T3-E1细胞;过表达TAZ促进MC3T3-E1向成骨细胞分化。
张璐尹战海史学涛
关键词:成骨细胞慢病毒成骨分化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24例
2010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张小卫尹战海张银刚王金堂
MRA-MRI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RA)与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1月103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RA和MRI检测,对CSA进行诊断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根据Nagashima疗效评价标准随访临床疗效及MRA及MRI检查。结果:MRA-MRI可将CSA分为局部狭窄型、迂曲型、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MRA局部狭窄型、迂曲型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行椎体间融合,术后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取非手术治疗,术后优良率77.0%。结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选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小卫尹战海刘凯王金堂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脊髓前方压迫严重的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MRI检查脊髓受压的影像学特点,在颈前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1或2个)次全切除的基础上,采取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的方式,使脊髓彻底解除压迫.其中经椎间隙后纵韧带显微切除脊髓减压45例;经椎体(1或2个)次全切除、后纵韧带显微切除脊髓减压83例.选用两种不同的融合方法稳定颈椎,其中植骨融合加钛板固定56例,融合器或钛网加钛板固定72例.结果 128例中106例获得随访,随访1.5~5.0年.疗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分为优、良、中、差4级,其中优34例、良55例、中13例、差4例,总的优良率为83.9%.结论 采取颈前路后纵韧带显微切除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解除脊髓前方压迫彻底且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张小卫李新友尹战海任志伟王金堂
关键词:脊髓颈椎病显微外科手术
微创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损伤模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模拟肩峰撞击征微创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损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肩袖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并应用3-D打印技术,以聚醚醚酮材料制备肩峰撞击征大鼠模型植入物。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77.25±22.03)g。随机取一侧肩关节作为实验组,于肩峰内侧刺入植入物并贴三角肌后缘从肩峰外侧刺出,4号蚕丝线固定植入物后剪去其穿刺部。其中24只大鼠对侧肩关节不作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余24只对侧肩关节同上法刺入植入物后即刻取出,作为假手术组。术后4 d开始驱赶大鼠跑步(下倾13.5°、17 m/min),每天1次,每次30 min。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2、4、6、8周分别取12只大鼠处死,取双侧肩关节标本,作硬组织切片并Van Gieson染色,组织学观察冈下肌腱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感染发生;大鼠跛行2-3 d,4 d后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观察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冈下肌腱边缘光滑,无内部分层及断裂表现。实验组植入物定位准确,无移位;存在4种典型病理改变,其中冈下肌腱滑囊面部分断裂仅出现于2周(5只)和4周(2只),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下肌腱内部分层撕裂主要出现在4周(10只)和6周(11只),与2周(2只)、8周(2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下肌腱关节面部分撕裂主要出现在6周(8例),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下肌腱全层撕裂主要出现于8周(10例),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条件下采用肩峰撞击征大鼠模型植入物成功建立了大鼠慢性肩袖损伤模型,且模型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进展相似度较高。
丁舒晨田臻马超然方学伟虞荣斌邱裕生王丽莎尹战海
关键词:微创
俯卧屈膝位预防后路腰椎间盘手术中神经牵拉伤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预防经后路腰椎间盘手术中神经牵拉伤。方法:选择有手术指征的146例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同时回顾性收集217例采用传统俯卧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对比两种不同体位术后发生神经牵拉伤的情况。结果:新型手术体位组中6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4.1%;而对照组中53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12.44%。新型手术体位组的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较传统体位组明显降低。结论:新型俯卧屈膝体位可明显减低后路椎间盘手术神经牵拉伤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李曙明邱裕生周晓玲张银刚王莹尹战海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神经损伤
单枚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08例DD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6~78岁,平均48.4岁。退变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8例。病变间隙:1个间隙76例,2个间隙28例,3个间隙4例。采用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3.5h,平均2h;术中出血量180~760ml,平均400ml;并发硬膜囊撕裂6例,神经根损伤2例,随访1年~5年8个月,平均2年。按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优72例,良23例,可13例,优良率为88.0%。;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97.2%;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结论 DDD在行后路椎板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很好地恢复腰椎生理曲度,维持椎间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张小卫尹战海李新友张银刚
关键词:脊柱疾病脊柱融合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