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6)

作品数:22 被引量:383H指数:14
相关作者: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周宵安媛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PTSD
  • 10篇创伤后成长
  • 9篇地震
  • 9篇汶川地震
  • 9篇创伤
  • 9篇创伤后
  • 9篇创伤后应激
  • 8篇应激
  • 8篇应激障碍
  • 8篇创伤后应激障...
  • 5篇心理
  • 5篇社会支持
  • 4篇灾难
  • 3篇中介
  • 3篇少年
  • 3篇青少年
  • 3篇中学生
  • 3篇教师
  • 2篇心理复原力
  • 2篇心理援助

机构

  • 20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京信息职业...
  • 2篇攀枝花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7篇伍新春
  • 11篇林崇德
  • 9篇臧伟伟
  • 8篇周宵
  • 5篇安媛媛
  • 4篇戴艳
  • 4篇张宇迪
  • 4篇付芳
  • 3篇侯志瑾
  • 2篇李仁莉
  • 2篇陈秋燕
  • 1篇雷鸣
  • 1篇伍泽莲
  • 1篇刘春晖
  • 1篇张晨光
  • 1篇周佶
  • 1篇蒋林洁
  • 1篇倪竞
  • 1篇何媛媛
  • 1篇常雪亮

传媒

  • 11篇心理发展与教...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4
2014年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戴艳雷鸣周宵姚梅蒋林洁陈希刘瑶
关键词:中学生复原力
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被引量:35
2014年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周宵安媛媛伍新春陈和琼龙超敏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中介作用
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被引量:10
2014年
采用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和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在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震后一年和一年半的教师,其PTSD水平较低,PTG水平中等,两者具有一定稳定性;(2)在同一个时间点上,PTSD和PTG的相关不显著;(3)震后一年的PTG能显著负向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SD,而震后一年的PTSD不能显著预测震后一年半的PTG。成长对于长期的创伤后负性应激降低有积极作用,可采用积极的视角来进行心理重建。
陈杰灵伍新春曾盼盼周宵熊国钰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汶川地震
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对汶川地震1年后极重灾区的10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前灾难因子、灾难当下因子和后灾难因子等对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结果发现:(1)灾后中小学教师的PTSD处于中低水平、PTG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女教师的PTSD和PTG水平高于男教师,班主任教师PTSD水平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有过被困经历的教师PTSD水平高于没有被困经历的教师,有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其PTSD和PTG水平均高于无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2)社会支持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中的信息支持可以促进PTG,而情感支持和实质性支持对PTG没有显著的影响;(3)逃避的应对方式能显著地正向预测PTSD,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地预测PTG,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对PTSD和PTG都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侯志瑾周宵陈杰灵朱莉倪竞陈淑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PTSD
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基于TAT和SAP的比较被引量:8
2009年
虽然"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灾区中小学生仍需要持续的心理援助。国外的两种学生心理援助模式——教师作为治疗师(TAT)以及学生帮助计划(SAP),对我国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心理援助模式:(1)专家组和教练组相结合,为教师量身定做培训体系;(2)TAT和支架式教学相结合,促进专业力量的提升;(3)TAT与朋辈咨询相结合,增强专业力量的合作;(4)培育学校内部力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保障;(5)学校和家长共同工作,以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6)行政力量和民间组织相结合,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林崇德伍新春侯志瑾付芳臧伟伟
关键词:汶川地震TATSAP
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被引量:17
2009年
地震后13个月,外迁学生的PTSD发生率为14.79%,男女生之间PTSD的发生率差异显著,女生的发生率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PTSD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按发生率从高到低的年级排序是高二、初二、高一和初一(分别为24.36%、18.48%、12.36%、3.80%);总社会支持得分和PTSD症状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和闯入性症状之间的关系程度依次降低;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和PTSD间的关系差别不大;社会支持负向预测PTSD症状;社会支持不能在PTSD症状和PTSD影响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
关键词:PTSD社会支持汶川地震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被引量:20
2009年
创伤是指灾难性或创伤性事件给个体带来的伤害,不仅指身体受伤害,还包括心理伤害。创伤因素引发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阴影会形成创伤心理,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了创伤性事件引起的创伤心理及其形成的根源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最后根据心理学最新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干预建议,为有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伍泽莲何媛媛李红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情绪记忆有意遗忘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特征、运用目的分层抽样筛选出9名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Nvivo8.0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集中在发生新的可能、个人力量增强、人生哲学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有积极转变四个方面,利他行为与精神改变并不明显。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存在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的保护性因子和较少危险性因子,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变化相对更多。结论: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心理复原力对灾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积极经验和对事件的积极反思及行为可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
李仁莉戴艳
关键词: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被引量:75
2014年
采用核心信念问卷、反刍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汶川地震4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核心信念挑战、侵入性反刍、主动反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4年半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在核心信念挑战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核心信念挑战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负向预测作用、通过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正向预测作用、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在侵入性反刍影响创伤后成长的直接路径上不起调节作用,但在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间接路径上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侵入性反刍对主动反刍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关键词:社会支持
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陈杰灵
关键词:青少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