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8-004-001) 作品数:4 被引量:30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文涛 王明健 张运波 张训华 何登发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临清坳陷东部断裂系统与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 被引量:9 2013年 为提高临清坳陷东部的油气勘探效率,以构造解析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特征、发育演化,并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了其对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E向(或NNE向)和NW向(或近EW向)两组;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类型,正断层自基底到盖层中均有发育,而逆断层仅发育在侏罗系以下的地层当中,具有基底卷入的特征;断裂活动时期断裂可作为运移通道,对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调整起着控制作用;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与断层相关的构造类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时期匹配良好;综合成藏条件的研究结果认为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成气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临清坳陷东部断层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并控制着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勘探重点为新生代断陷区,以晚期成藏为主要勘探类型。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何登发 李文涛关键词:临清坳陷东部 上古生界 煤成气 成藏 临清坳陷东部早—中侏罗世地层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8 2012年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J1-2处于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自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呈现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的规律;J1-2时期盆地整体展布方向为NE向,盆地展布主要受印支期所形成的挤压构造所控制。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关键词:临清坳陷东部 剥蚀量 原型盆地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9 2011年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 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 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李文涛 陈红汉关键词:油气成藏期次 古生界 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何登发 李文涛关键词:油气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