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510507)

作品数:6 被引量:15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益龙钟增球周汉文葛梦春廖群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断裂带
  • 3篇锆石
  • 3篇裂带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锆石LA-I...
  • 2篇锆石U-PB...
  • 2篇花岗岩
  • 2篇混合岩
  • 2篇缝合带
  • 2篇北缘
  • 1篇地球化学证据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定年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早白垩纪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纪
  • 1篇闪长岩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5篇周汉文
  • 5篇钟增球
  • 5篇李益龙
  • 4篇廖群安
  • 4篇葛梦春
  • 2篇李福林
  • 2篇张雄华
  • 2篇尹淑苹
  • 1篇叶栩松
  • 1篇肖文交
  • 1篇赵温霞
  • 1篇武力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矿物岩石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蒙古林西县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被引量:35
2008年
内蒙古林西地区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中的浅色体和暗色体锆石在阴极发光下均可观察到再生长边。浅色体中锆石的自形和生长环带显示其岩浆结晶锆石特征,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其核部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2Ma±1.4Ma,边部年龄在250Ma±3Ma~266Ma±3Ma之间。暗色体中存在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且显示不同程度的重结晶。碎屑锆石中除一颗锆石核部给出了3377Ma±7Ma的207Pb/206Pb年龄外,其余变化于2190Ma±8Ma~1804Ma±25Ma;岩浆锆石核部和边部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2.6Ma±2.2Ma和248.3Ma±3.4Ma;发生明显重结晶作用的锆石拟合的不一致线与谐和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112Ma±350Ma和256Ma±17Ma,与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分别对应。推测双井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在270.2Ma±1.4Ma发生岩浆活动,导致结晶基底的重熔以及混合岩化,随着岩浆的上升,温度和压力都不断降低,重熔的暗色体中在262.6Ma±2.2Ma结晶大量的锆石,由于岩浆的持续活动,这些先期结晶的锆石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熔蚀并重结晶。暗色体被岩浆注入以后共同经历了一次热事件改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双井地区混合岩的面貌。
李益龙周汉文葛梦春廖群安张雄华钟增球
关键词:混合岩锆石LA-ICP-MS
西拉木伦断裂带双井微地块北缘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讨论被引量:11
2007年
西拉木伦断裂带双井微地块北部边缘出露有以条带状为主的混合岩,岩石中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明显分带,岩相学特征显示暗色体和浅色体经历了较高温的交代变质作用。对该混合岩浅色体的矿物空间分布分析显示浅色体重结晶现象显著,新生石英、长石聚集分布,是交代或变质分异的结果。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混合岩形成于开放体系,有物质的带进带出。对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进行单独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暗色体与中色体元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而浅色体与中色体的元素组成差异较大。电子探针数据显示浅色体中斜长石的An牌号低于暗色体,中色体中角闪石压力计计算平均压力为0.81 GPa,钙质角闪石-斜长石相平衡温度计求得混合岩形成温度为584℃。综合分析认为该混合岩在成因上早期以岩浆注入为主导,晚期则以高温交代为主导。混合岩的岩浆注入成因可能意味着混合岩的形成与区域的岩浆活动有关。
李益龙周汉文葛梦春廖群安赵温霞武力钟增球
关键词:混合岩交代作用
华北-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带早白垩纪的裂解:来自西拉木伦断裂带中性岩墙群的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17
2010年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规模较大的中性岩墙群,岩墙多呈NE3°~5°近直立侵入.对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2.2±2.2Ma,岩石侵位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的过渡特征,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是早期俯冲洋壳遭受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岩墙的产状受左旋剪切机制控制,该机制可能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板块的向北运动有关.
李益龙周汉文钟增球尹淑苹李福林
关键词:锆石LA-ICP-MSU-PB定年地球化学
古亚洲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在索伦缝合带东段的叠加:来自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变形闪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被引量:53
2012年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岩株状产出并具有不同程度变形特征的闪长岩体,岩体侵入到双井片岩中.对该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U-Pb年龄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的变形闪长岩侵位于早二叠世,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86±1Ma.岩浆来源于俯冲带流体/熔体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富集地幔.岩石遭受了早侏罗世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188.7±1.4Ma.结合研究区及邻区近年来的新成果认为索伦缝合带早古生代以来的镁铁质岩石均显示来源于相对富集LILE、LREE的地幔,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改造作用相关,并且随着时代的更新改造程度显示增强的趋势.索伦缝合带在晚石炭世(~310Ma)之前发生过闭合碰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10~276Ma)处于后造山伸展的背景,在伸展环境下形成了华北北缘该时期广泛分布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带,报道的闪长岩即为该时期的产物.晚二叠世缝合带局部区域存在洋盆,洋盆的闭合导致了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72~230Ma)索伦缝合带的最终碰撞缝合,最终碰撞缝合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形成了缝合带内该时期大量并存的同碰撞花岗岩和后碰撞花岗岩.索伦缝合带的缝合导致华北板块与其北部各微陆块的拼合,此时蒙古-鄂霍次克海作为古太平洋的一个分支北东向展布于西伯利亚板块和拼合后的华北板块之间.早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海在蒙古东北部发生闭合,本文报道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记录了洋壳闭合后陆-陆碰撞的变质时间,之后研究区进入后造山伸展的环境.此时在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华北东部在侏罗纪出现挤压机制与拉张机制的多次转换.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转变后,中国东部进入持续的拉张背景,并转入西太平洋构
李益龙周汉文肖文交钟增球尹淑苹李福林
关键词:岩石学地球化学
内蒙古锡林浩特、林西地区三叠纪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2
2011年
在兴蒙造山带中段的内蒙古锡林浩特、林西地区新拟定了两条近东西向展布的过铝质花岗岩带,单颗粒锆石U-Pb表面年龄为(248.3±7.1)~(238.1±7.4)Ma,是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套过铝质花岗岩岩性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在岩相学特征上,呈浅灰-灰白色,暗色矿物含量低,部分岩体具淡色花岗岩的特点,并出现白云母和电气石等富铝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其高SiO2,低MgO、FeOT、CaO,高K2O及w(K2O)/w(Na2O)的特征,与典型的S型花岗岩特征类似,在主、微量元素的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大部分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结合新近有关该区微古化石、蛇绿岩及花岗岩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兴蒙造山带是一多旋回造山带,三叠纪过铝质花岗岩是晚海西-印支旋回晚期的产物,即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最终的对接时间为三叠纪。
叶栩松廖群安葛梦春
关键词:三叠纪过铝质S型花岗岩
华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过程:来自西拉木伦缝合带变形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证据被引量:70
2009年
房框子沟花岗质片麻岩NEE向展布于内蒙古林西县双井镇的房框子沟村一带,是一套侵入到双井片岩中的变质变形侵入体,其边缘和中央分别为云染状和均质的花岗质片麻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对采自该侵入体边缘和中央的样品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岩浆在271.9±1.6Ma开始侵位于双井片岩中,在接触带上多发生混合岩化,造成岩体边缘呈云染状,在264.8±1.8Ma岩体主体侵位,之后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持续碰撞缝合,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变形变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房框子沟花岗质片麻岩的面貌,到231±2Ma碰撞基本结束,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最终拼合.
李益龙周汉文钟增球张雄华廖群安葛梦春
关键词:花岗质片麻岩锆石地质年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