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MZ010)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4
相关作者:邢莉王志清张曙光赵月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鞍山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蒙古族
  • 4篇古族
  • 3篇族群认同
  • 2篇文化
  • 2篇历史记忆
  • 2篇记忆
  • 1篇动情
  • 1篇心态史
  • 1篇游牧
  • 1篇游牧文化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考察
  • 1篇身份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民俗
  • 1篇氏族
  • 1篇情境
  • 1篇族谱
  • 1篇族群

机构

  • 6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鞍山师范学院
  • 2篇重庆三峡学院
  • 2篇国家图书馆
  • 1篇名古屋大学

作者

  • 6篇邢莉
  • 4篇王志清
  • 2篇张曙光
  • 1篇赵月梅

传媒

  • 6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被引量:21
2007年
草原民族的节日——"那达慕",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那达慕的变迁可以归纳为:那达慕的兴起与敖包祭祀有关,人们举行"敖包耐亦日"是为了使神欢娱,禳灾求福;蒙元时期是那达慕的形成期。那达慕形成为一个族群整体的节日活动绵延至今,是随着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在蒙古社会的确立而形成的。那达慕节日与仪式的变迁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经过了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邢莉
关键词:那达慕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被引量:1
2013年
传统的蒙古族命名制度的内在结构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近现代以来,蒙古族命名习俗出现了汉化倾向,这是族群文化融合的结果。当代蒙古族个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对于空间地域的描述,代替了族群的来源和文化属性。这是自清代以来受汉族移民冲击而导致的文化变迁结果。
邢莉张曙光王志清
关键词:蒙古族汉化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的《部氏族谱》——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世系谱牒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6
2012年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该村落的蒙古族群众以部姓村民为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认部氏族人的蒙古族身份到21世纪初期成立民族村以及民族村的持续发展中,《部氏族谱》先后充当民族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民族村的标志性文化。《部氏族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被赋予各种意义以及层累地续写,深描并阐释《部氏族谱》及其相关事件,对于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本质大有裨益。
王志清
关键词:族谱历史记忆民族身份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引量:26
2006年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邢莉
生态民俗视野中的农区蒙古族民间语言——以烟台营子村为例
2011年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王志清
关键词:生态民俗民间语言文化变迁
蒙古语:草原游牧文化的镜像
2014年
语言不只是思想的对应符号,而且语言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述。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族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类民俗事象。蒙古语是游牧的蒙古族建构思想和行为极为重要的方式。蒙古语是我们了解蒙古族游牧习俗与生态意识的活化石,它的产生和传承负载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深刻的历史记忆,传承着牧人的知识谱系。
邢莉赵月梅
关键词:蒙古语游牧文化镜像
蒙古族那达慕符号在当代的重构与族群认同被引量:4
2015年
蒙古族那达慕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植根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牧人创造的游牧文化环境之中,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由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那达慕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政府的声音与民众的表述衔接在一起,把传统那达慕符号的展示与现代化的展演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和谐。东乌珠穆沁旗旗庆50周年开幕式借用了传统,同时也张扬了传统。
邢莉张曙光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被引量:10
2013年
我们把蒙古族氏族社会绵延至今的敖包祭祀仪式视为一种"社会文本",世代传承的敖包祭祀仪式折射了蒙古牧人建立的素朴的萨满教的自然观,这种尊重自然、爱护草原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模式,是敖包祭祀存在的合理文化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说,遥远的敖包祭祀为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研究生态美学提供了思考。
邢莉
关键词:蒙古族敖包祭祀生态功能文化价值
族群象征、历史记忆与心态史——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陈美所传说解析被引量:2
2012年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在该村落中流传着与族谱记载并不一致的凸显了始祖身份与转换了时代背景的陈美所传说。陈美所传说在该村落的部氏族人中具有建构蒙古族族群边界的现实功能。从传说动力学的角度分析陈美所传说的变异的"借名制"特点,探讨口头传统中陈美所被象征化的过程,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是陈美所传说变异的动力系统。陈美所传说呈现出族群认同的不同表征以及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心态史意义。
王志清
关键词:族群认同心态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