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10200) 作品数:23 被引量:555 H指数:12 相关作者: 徐才国 常胜合 李滨 张玉山 陈受宜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大豆作图群体检验与调整后构建的遗传图谱 被引量:37 2003年 应用RFLP、SSR、AFLP对大豆重组近交系群体NJRIKY的 2 0 1个家系进行分析。根据RFLP标记的分析结果 ,通过模拟群体抽样标准法 (SPSC)对试验群体进行了检验与调整。结果表明 ,试验群体偏分离的家系较多 ,且整体偏向于亲本科丰 1号。汰除偏分离家系后 ,群体减少为 184个家系。对 3种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 ,RFLP和SSR标记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可以作为锚定标记 ,有利于连锁群的归并和不同图谱的比较整合 ;而AFLP标记容易出现聚集现象 ,从而造成连锁群上出现很大的空隙。以RFLP、SSR和形态等标记构建了包含2 2个连锁群的图谱 ,共 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与未调整群体作图结果相比 ,19个标记及 2个连锁群有根本性改变。该图谱为基因定位。 王永军 吴晓雷 贺超英 张劲松 陈受宜 盖钧镒关键词:大豆 RFLP标记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BC1 cDNA from Common Wheat 被引量:1 2003年 A breast basic conserved 1 (BBC1) cDNA has been isolated from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alysis of amino acid sequence derived from the cDNA showed that the wheat BBC1 was highly hydrophilic and rich in alanine, lysine, glutamic acid and arginine residues. The transcription of wheat BBC1 mRNA was regulated by low temperature.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BBC1 existed as a small family in common wheat genome. 常胜合 英加 张吉军 李滨 李振声利用RAPD技术进行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9 2001年 利用RAPD技术对 2 5°N野生大豆种群 1 6个样本进行分子标记 .从 1 5 0多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 2 0个 ,共扩增出 1 46条带 ,其中具有多态性带 60条 ,点 40 .8% .平均遗传距离为0 .1 5 3 6;杂合度为 0 .3 2 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2 5°N野生大豆 1 6个样本分成 4类 ,种群内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 ,本实验为研究野生大豆种群内及进一步研究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探索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周晓馥 庄炳昌 王玉民 赵洪琨关键词:RAPD 种群分化 野生大豆 分子标记 小麦21条染色体RFLP作图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4 2001年 对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15个小麦品种(系)( 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 = 42) 472个RFL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 并进行了逐条染色体分析, 结果发现: (ⅰ) 15个品种在各条染色体上的聚类各不相同. 根据472个遗传位点遗传多样性数据, 15个品种可聚类为4类, Synthetic, Hope, Timgalen 各为一类, 其余品种为一类, 遗传距离远近恰与其所携带的小麦亲缘种染色体数目有关. (ⅱ) 普通小麦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 不同国家来源的品种相似系数高达0.8以上, 多数品种间的大多数位点无遗传多样性, 有53%的位点在供试的栽培品种中完全无多样性. (ⅲ) 以四倍体小麦(AABB)和粗山羊草(DD)为亲本的品种(系)中, 其对应的染色体上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其中有49.4%的等位变异在供试栽培种中没有发现, 说明小麦的原始供体种是丰富现代栽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资源. (ⅳ) 根据遗传多样性位点及其作图位置, 可以检测到小麦栽培品种与其亲缘种杂交后代中亲缘种的染色体(片段). (ⅴ) 在小麦的A, B, D 3个基因组中, B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D基因组最差(尤以1D最甚), A基因组居中. (ⅵ) 中国古老栽培品种中国春(CS)与国外栽培品种主要差异表现在染色体1B, 3B和5A上, 并发现了12个中国春的特异等位变异. 认为现代栽培小? 贾继增 张正斌 K. Devos M. D. Gale关键词:小麦 RFLP 染色体 育种 种质资源 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40 2004年 以科丰 1号×南农 1138 2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 ,对群体进行了 5个SMV株系 (Sa、Sc 8、Sc 9、N1 、N3)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大豆对 5个SMV株系的抗性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用Mapmaker 3 0进行连锁分析 ,发现Rsa与Rn1、Rn3和Rsc9均连锁 ,距离分别为 2 1 4cM、2 3 5cM和 35 3cM ;Rsc8只和Rn1连锁 ,距离为 35 8cM ;Rn1和Rn3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10 2cM。多点分析结果表明 :5个抗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为Rsc8 35 8cM Rn1 10 3cM Rn3 2 1 5cM Rsa 35 8cM Rsc9。根据RFLP、SSR标记分析结果构建了一套大豆遗传图谱 ,该图谱包含 2 2个连锁群、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将 5个抗病基因定位于N8 D1b +W连锁群 ,有 3个RFLP标记和Rn1、Rn3都连锁 ,分别为A6 91T、K4 77I、LC5T。它们与Rn1、Rn3的距离分别为 15 0 4cM、17 82cM、15 37cM和 16 14cM、17 82cM、16 5 8cM。 王永军 东方阳 王修强 杨雅麟 喻德跃 盖钧镒 吴晓雷 贺超英 张劲松 陈受宜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基因 基因定位 水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两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单独评价 被引量:16 2003年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选配杂交稻组合广泛应用的主要不育细胞质资源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能力由两个恢复基因控制。以前的研究表明 ,明恢 6 3具有 2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分别位于第 1和第 10染色体上。为了分别准确估计这两个恢复基因的遗传效应 ,根据分子标记基因型 ,从珍汕 97/明恢 6 3衍生的 2 4 1个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两个自交系RI2 4和RI183,它们分别含有单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将RI2 4和RI183与珍汕 97A杂交 ,分别得到F1A和F1B,再自交得到F2A和F2B。在武汉和海南分别考察F1的育性 ,F1A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 5 3 4 %和 6 0 2 % ,F1B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 70 5 %和 75 7%。而珍汕 97A/明恢 6 3的杂种汕优 6 3结实率为 81 4 %。F2A和F2B群体育性分离均符合 1个主基因 1∶3的孟德尔期望分离比 ,表明 ,RI2 4和RI183分别只含有一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Rf(u) 的效应较大 ,恢复力强 ,它单独几乎可以使育性恢复正常。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转移两个恢复基因可以快速选育优良恢复系。 徐才国 唐为江 邢永忠关键词:水稻 恢复系 恢复基因 结实率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2003年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 ,已发现 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 ,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 ,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 ,平均比对照增产 2 0 %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 ,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 ,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孙寰 赵丽梅 王曙明 王跃强 李建平关键词: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利用 利用两种方法构建的近等基因系对水稻两个多效区段遗传效应进行评价 被引量:7 2008年 水稻每穗颖花数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之一。适当的抽穗期和株高对水稻高产是非常必要的。依据珍汕97和HR5衍生的重组自交系初步定位的结果,利用高世代回交的方法构建了第7染色体同时控制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靶区段近等基因系(BC4F2);利用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杂合区段自交的方法构建了第8染色体同时控制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靶区段近等基因系,并利用两个近等基因系对这两个多效区段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准确的评价。两个近等基因系的QTL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都是由一个QTL或紧密连锁的QTL控制,而且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方向均相同;同时3个性状在各自的近等基因系中呈现典型的双峰分布或不连续分布,这些结果暗示3个性状可能是一因多效的结果。文章还对抽穗期和株高与水稻产量的关系、3个性状显著正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及两种构建近等基因系方法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讨论。 张玉山 吴薇 徐才国关键词:每穗颖花数 抽穗期 重组自交系 近等基因系 水稻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15 2003年 以一个耐湿的马卡小麦 (TriticummachaDek .etMen ,普通小麦的变种 )种质 (编号 4 9)和不耐湿的小麦宁麦3号为亲本 ,用一粒传法构建成由 115个F6代重组自交系组成的遗传群体。对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的耐湿性鉴定表明 ,群体的耐湿性接近主峰分布。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重组自交系组成两个池 ,利用 16 4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发现引物S12 4 9在亲本和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群体分析表明 ,该多态性位点与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它所解释的耐湿性表型变异为 13 9%。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确定 ,与马卡小麦耐湿性相关的这个位点定位在 5A染色体上。 张江丽 蔡士宾 张光祥 魏静波 张彩琴 马正强关键词:马卡小麦 RAPD标记 多态性 基因定位 育种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的表型差异来探讨高产极端单株产量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从源库流关系的角度探讨水稻高产极端单株产量形成的原因,使用一粒传方法构建了由HR5和珍汕9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190),2个亲本在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等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利用该群体对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重组自交系中高产极端单株和低产极端单株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株高和剑叶长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高产极端单株更长的抽穗期,可以在抽穗前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较高的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剑叶长度,而且使得茎下节间较长,叶片相互间不遮荫,叶层配置更趋合理;较大的剑叶长和剑叶宽使之具有更强大的源进行光合作用;更多的每穗颖花数和较长的穗长及较高的结实率表明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大的库容量;高产极端单株高产的直接原因是具有更大的库容量(每穗颖花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根本原因是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强大的源器官。 张玉山 吴薇 汪剑波 徐才国关键词:水稻 重组自交系 相关系数 农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