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114200510002)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6
相关作者:董薇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大豆
  • 7篇性状
  • 6篇QTL
  • 4篇上位性
  • 4篇环境互作
  • 2篇异黄酮
  • 2篇农杆菌
  • 2篇农杆菌介导
  • 2篇转基因
  • 2篇互作效应
  • 2篇环境互作效应
  • 2篇黄酮
  • 2篇基因
  • 2篇根系
  • 2篇QTL检测
  • 2篇大豆异黄酮
  • 1篇低磷
  • 1篇低磷胁迫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机构

  • 11篇河南省农业科...
  • 7篇海南省热带农...
  • 6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0篇梁慧珍
  • 10篇董薇
  • 9篇杨红旗
  • 9篇余永亮
  • 8篇张海洋
  • 7篇方宣钧
  • 6篇刘学义
  • 4篇杜华
  • 4篇李彩云
  • 2篇练云
  • 2篇许兰杰
  • 2篇牛永光
  • 1篇王树峰
  • 1篇巩鹏涛
  • 1篇张泗举
  • 1篇刘维佳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杆菌介导磷高效转录因子OsPTF1转化大豆研究
2013年
本研究将水稻耐低磷基因OsPTF1基因构建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TF101.1-35S-OsPTF1-NO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OsPTF1基因转入黄淮海地区优良品种商豆1099子叶节中,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大豆属于难转化作物,在本研究中,对大豆转基因中大豆萌发指标和侵染方式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大豆转基因萌发时间以48 h为宜;大豆子叶节受体比大豆胚尖受体更容易转化。经过PCR分子初步检测,有3株转化植株整合有OsPTF1外源基因,表明OsPTF1基因已初步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梁慧珍董薇余永亮杨红旗杜华李彩云
关键词:大豆农杆菌磷高效转基因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被引量:6
2015年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许兰杰董薇牛永光张海洋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含量QTL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李彩云杜华巩鹏涛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农艺性状
大豆花器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以不同进化类型大豆为材料测算大豆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所有大豆花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大,除柱头外露长度外,其他花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相对均较小。大多数花器性状的平均长度表现出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变异系数大多呈现出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柱头长度的遗传变异系数在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间差异不大,但数值相对较大,选择潜力较大。花柱长度的遗传变异系数种间差异较大,在野生大豆中数值最大,说明野生类型具有更广泛的变异。来源地不同的材料在聚类分析中可以归为同一类群,表明地理上的差异对大豆花器性状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进化地位的不同对花器性状的影响较为显著。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董薇张泗举李彩云张海洋
关键词:大豆花器性状
大豆磷胁迫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限制了大豆生长,在磷胁迫下大豆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大豆如何适应低磷胁迫环境和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有效磷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低磷胁迫下,大豆植株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基因水平的差异表达和磷胁迫下mRNA的表达,并对大豆对磷胁迫响应研究方向作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大豆耐低磷研究及磷高效大豆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董薇练云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王庭峰梁慧珍
关键词:大豆低磷胁迫根系
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被引量:4
2014年
以晋豆23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母本、灰布支黑豆(ZDD2315,半野生大豆)为父本衍生出447个RIL群体,通过构建SSR遗传图谱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个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单株粒茎比、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和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H_1、I、J_2和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即增加其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11对影响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发现22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很大。进行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既要考虑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这样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植物学性状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保健功能的酚类次级代谢物,是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表达丰度具有组织和环境因子特异性,在植物生态防御、根瘤形成、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大豆中的异黄酮含量对大豆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就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
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
不同环境下大豆荚粒性状的遗传与QTL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豆荚粒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并定位控制其性状的QTL。【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所衍生的474个重组自交系,通过3年2个重复的试验结果,用多年多点联合分析方法对荚粒及产量等9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定位。【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百粒重、粒长、单株粒重、2粒荚、3粒荚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三年两地共定位了6个产量QTL、4个百粒重QTL、10个单株粒重QTL、2个粒宽QTL、5个粒长QTL、7个1粒荚QTL、5个2粒荚QTL、7个3粒荚QTL和5个4粒荚QTL。【结论】在不同年份和环境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荚粒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李彩云巩鹏涛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QTL
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推进大豆品种选育进程。【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取亲本及447个家系各30粒种子,用灭菌纸包裹后分别于2013年5月27日、6月28日放置在清水培育,每组试验设置3次重复,环境温度20—28℃,幼苗长到V2期,分别于2013年6月8日、7月8日对幼苗期相关根部性状数据进行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定位所用图谱全长2 047.6 cM,包括27个连锁群,232个标记位点。【结果】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和茎叶重各形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表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叶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主根长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侧根数受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控制,根重和根体积受4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长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重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以上性状均没有检测到多基因效应。茎叶重受加性多基因控制,没有检测到主基因效应。共检测到24个与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茎叶重、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B1、B2、C2、D1b、F_1、G、H_1、H_2、I、K_2、L、M、N和O连锁群上。其中,主根长共检测到5个QTL,分布在B1、L、N、O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05%—13.18%。侧根数共检测到4个QTL,分布在A1、D1b、I、L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21%—16.43%。根重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F_1、G、N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55%—10.85%。根体积,5月27日试验结果,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K_2和M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44%-12.39%。6月28日试验结果,没有定位出主效QTL。茎叶重共�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巩鹏涛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根系性状幼苗期QTL
大豆粒形性状主效QTL、环境互作和上位性检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定位大豆粒形性状的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所衍生的447个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3年大豆粒形性状进行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粒长、粒宽、粒厚以及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C2、J_2和O连锁群上,其中粒长、长厚比和宽厚比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说明增加其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3对影响粒宽和宽厚比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QTL。【结论】主效QTL对粒形性状遗传产生的影响最大,上位性次之,环境互作最小,说明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是大豆粒形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杜华崔暐文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粒形上位性混合线性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