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804)

作品数:18 被引量:197H指数:7
相关作者:秦耀辰张艳沈体雁张金萍郭洁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城市
  • 4篇低碳
  • 4篇影响因素
  • 4篇碳排放
  • 3篇经济区
  • 2篇低碳城市
  • 2篇低碳发展
  • 2篇地级
  • 2篇行政区
  • 2篇经济区划
  • 2篇黄河中下游地...
  • 2篇
  • 1篇地市级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居民
  • 1篇中国省级区域
  • 1篇生产函数
  • 1篇时空分异
  • 1篇碳平衡
  • 1篇碳收支

机构

  • 10篇河南大学
  • 6篇南阳师范学院
  • 3篇聊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青岛行政学院

作者

  • 6篇秦耀辰
  • 6篇张艳
  • 4篇张金萍
  • 3篇闫卫阳
  • 2篇鲁丰先
  • 2篇张丽君
  • 2篇张晓欢
  • 1篇温锋华
  • 1篇薛俊波
  • 1篇赵璐
  • 1篇陈太政
  • 1篇焦士兴
  • 1篇沈体雁
  • 1篇路超君
  • 1篇丁明磊
  • 1篇赵作权
  • 1篇刘英
  • 1篇黄贤金
  • 1篇王喜
  • 1篇朱艳鑫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市场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管理评论
  • 1篇黄河文明与可...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的空间差异
如何用较少的碳实现区域发展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把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水平分为4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并通过Moran指数与散点图、LISA集聚图,结合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中...
张金萍闫卫阳孙玮
关键词:低碳发展经济区划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献传递
城市系统规划研究综述与应用展望被引量:3
2014年
从对系统思想的发展回顾入手,画出"系统运动图"。就系统科学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发展进行梳理,介绍国外城市系统规划发展的历程,包括自发、成熟、高潮和再兴起几个阶段,重点对我国近年来城市系统规划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实践活动进行论述,总结了包括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项目策划、以及体制保障和资金保障六大要素在内的系统规划"钻石模型",提出系统规划实践的推动力量和应用案例。最后,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展望城市系统规划的应用趋势,重点对其在存量规划和公共规划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刘晓斌温锋华
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2排放的时空分异被引量:10
2012年
地市级尺度的碳排放结构演变与区域差异分析对通过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短期内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市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对黄河下游沿岸区、两大子区及21地市化石能源与水泥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进行科学核算,发现CO2排放量变化于2000年的364.12~4426.95万t至2009年的1238.98~10411.91万t,呈现出典型的"S型"增长特征,但不同尺度区域排放结构的时空差异显著。2006年以来,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区域水泥排碳比例有显著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策略促使少数地市水泥排碳比例有所下降。CO2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量的变动符合碳排放EKC曲线关系,但时空分异特征并不一致。排放强度的全区总体差异较为合理,而人均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偏大,从而为涓滴效应的加速作用创造了空间。地区内差异分别为两指标全区总体差异变动的主导因素,整体上,中原区内地市间差异对两指标全区差异变动的贡献更大。
张金萍秦耀辰张丽君路超君
关键词:THEIL系数
我国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密度就业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以"京豫浙"为核心的在空间收缩中密集化的过程;我国不同地区的局域就业中心正在快速成长,以集聚效应为主导,但扩散效应并存;未来,我国整体上以"京豫浙"和"中三角"为核心的就业集中趋势仍将进一步加强,中心-外围结构将更加明显。
沈体雁张晓欢赵作权赵璐
关键词:就业密度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7
2012年
针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测算了近9年居民直接能耗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对比,并分析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全国分为6类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类型;高碳排放型城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人均工资碳排放强度及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比低碳排放型城市高,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低于低碳排放型城市,并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和资源丰富城市,其碳排放构成上分别以电、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气碳排放为主导,高碳排放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86.20%。我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属于相对低碳排放型,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所在地的降温度日数(CDD)、采暖期、采暖强度、人均能源供给量、居民的人均工资、城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是影响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张艳秦耀辰闫卫阳张金萍张丽君鲁丰先王喜
关键词:低碳城市
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的空间差异
2014年
如何用较少的碳实现区域发展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把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水平分为4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并通过Moran指数与散点图、LISA集聚图,结合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中国经济区划分方案,分析低碳发展类型的宏观和局域分异特征,这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区域低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低碳发展以相对高碳和相对低碳类型为主。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结构的高碳和相对高碳类型主要位于兰州、环渤海与中原经济区。在局域空间,各子系统发展存在着很强的正向空间依赖,低碳经济发展以'LL'型集聚为主,低碳社会和环境发展则以'HH'型集聚为主。各子系统发展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有所重叠,热点区主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冷点区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和银川经济区。
张金萍闫卫阳孙玮
关键词:低碳发展经济区划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被引量:1
2013年
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张晓欢
关键词:城镇化核心-边缘结构
分行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基于投入产出表和校准法的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技术进步的测度是发展经济学长久以来持续关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尤其为经济学者所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已有的研究多以国家或者省区为尺度。本文以中国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为基础,使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通过校准法测算了中国17行业的技术进步。测算结果表明:在17个行业中,采掘业的技术进步最快,达到了6.19%;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金融保险业,农林牧副渔业的技术进步率也在4%以上;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也达到了3%;其他服务业则进步缓慢,仅有1.13%。更有甚者,食品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则存在某种程度的下降。
薛俊波朱艳鑫
关键词:技术进步校准法生产函数
中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2009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数据,在对人均直接能耗的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居民各项直接能耗碳排放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居民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差异:从区域层面看,东北和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从省级层面看,北方高纬度地区的省份高于位置靠南的省份,中部无集中供暖的省份最低;从城市层面看,北方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高于其他城市;②城市居民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在结构上亦存在空间差异:北方城市以集中供暖和电为主,南方城市以电和交通为主;东北地区城市以集中供暖为主,东部城市以电及交通为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各项构成相对均匀;③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在经济和气候因素的作用下,分别呈现出东西向、南北向的空间差异,城市规模的不同使城市居民人均交通CO2排放有所不同.
张艳陈太政秦耀辰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对开封城市家庭采暖碳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采暖用能消费量的不断提高,家庭采暖用能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日益凸显。尽管家庭采暖碳排放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深入探讨微观家庭采暖用能碳排放机理研究仍然缺乏。根据生活方式对家庭采暖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构建城市家庭采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以暖温带典型城市——开封市为例,基于792户家庭样本的调查数据,探究生活方式与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借助数据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①家庭采暖生活方式各因子与人均采暖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密切,随着各因子的变化,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②生活方式各因子均为影响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的显著因子,其中,住房面积、采暖形式、采暖期长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对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建议采用低碳采暖形式,以降低家庭采暖碳排放量。
张艳
关键词:碳排放城市家庭采暖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