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285)

作品数:20 被引量:139H指数:8
相关作者:袁永一戴朴康东洋王国建张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基因
  • 9篇突变
  • 6篇耳聋
  • 6篇SLC26A...
  • 5篇前庭
  • 4篇蛋白
  • 4篇前庭水管
  • 4篇综合征
  • 4篇基因诊断
  • 3篇蛋白类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类
  • 3篇神经性
  • 3篇转运蛋白
  • 3篇线粒体
  • 3篇连接蛋白
  • 3篇连接蛋白类
  • 3篇膜转运蛋白
  • 3篇膜转运蛋白质...
  • 3篇感音

机构

  • 18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国家人口计生...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6篇袁永一
  • 15篇戴朴
  • 10篇康东洋
  • 7篇王国建
  • 7篇张昕
  • 5篇黄德亮
  • 5篇黄莎莎
  • 3篇张勋
  • 3篇韩东一
  • 2篇于飞
  • 2篇杨仕明
  • 2篇张国正
  • 2篇韩明昱
  • 2篇左路杰
  • 1篇张秋玲
  • 1篇薛希均
  • 1篇李琦
  • 1篇赵建东
  • 1篇孙宝春
  • 1篇陈雪松

传媒

  • 10篇中华耳科学杂...
  • 5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JB3在携带GJB2单等位基因突变的中国耳聋人群中的突变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在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携带者中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序列分析,探讨GjB2与GJB3双基因模式遗传致聋的可能性。方法对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3323例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筛查出的108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全序列测序,分析测得序列,对所发现突变或变异编码氨基酸的物种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结合听力正常对照人群中GJB3基因编码区测序结果,对考虑为携带GJB3突变及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进行家系分析。结果108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7种GJB3基因变异类型,其中错义突变3种,静止变异4种。5例携带GJB3基因的错义变异(V84I,A194T,N166S),结合对照组检测结果,V84I为中国人群GJB3基因的多态改变,GJB3基因N166S和A194T可能为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的病理性突变。结论GJB3与GJB2可能以双基因模式遗传导致耳聋,其致病机制还待进一步阐明。
袁永一黄德亮于飞韩冰王国建韩东一戴朴
关键词:DNA突变分析连接蛋白类
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分析北京耳聋残疾人群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方法抽查北京地区持耳聋残疾证患者6247例,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以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6247名受检耳聋残疾人群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17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83%(177/6247)。IVS7-2A>G突变携带者141例(纯合27例,单杂合突变114例),2168A>G突变携带者26例(纯合4例,单杂合突变22例),SLC26A4基因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10例。针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例数为41例,双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66%(41/6247)。结论 1、在6247例耳聋残疾人中,通过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检测能够明确分子学诊断的占总体的0.46%(41/6247);2、在北京地区持证聋人群体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较我院门诊就诊的耳聋患者低,此项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北京地区残疾人群中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布情况,在分子水平上为耳聋残疾人群明确诊断或指导进一步诊断,并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检测阳性患者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左路杰张勋袁永一王国建康东洋张昕戴朴
关键词:耳聋基因SLC26A4大前庭水管分子遗传学诊断
SLC26A4基因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2010年
近十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证实,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前庭导水管扩大是常见的致聋的先天性疾病。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前庭导水管扩大病例被证实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现就SLC26A4基因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现状及其基因筛查的意义予以综述。
范建辉薛希均
关键词:SLC26A4基因前庭导水管扩大感音神经性聋基因筛查
Pendred综合征临床特点及病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Pendred综合征又称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是一种以家族性甲状腺肿,先天性耳聋、碘有机化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Pendred综合征为一种甲状腺激素有机合成障碍疾病,最早为英国全科医生Pendred于1896年首次报道。有报道称本病发病率为1∶153 000至7.5~10∶100 000不等[1,2],大约占先天性聋的7.5%[3],是引起耳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该疾病的发病率并不低,但临床上对此病认识不足,容易漏诊。
左路杰张勋袁永一
关键词:PENDRED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病因先天性耳聋甲状腺激素耳聋综合征
中国赤峰地区耳聋患者病因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赤峰地区的重度、极审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耳聋病因构成,了解遗传性聋的比例,为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耳聋人群遗传特征的基因筛查程序提供参考。方法凋查对象来自内蒙古赤峰地区某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共134例,听力检查全部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照组100例,为中闰北方听力正常者。所有受柃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GJB3、G.IB6、SLC26A4、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rRNA和tRNASer(UCN)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并对携骷SLC26A4突变的个体凹访进行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结合耳聋病史、家族史、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及基因筛查结果分析该耳聋人群的病因。结果该耳聋人群中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耳聋比例为60.45%(81/134),其中病因明确的遗传性聋比例为33.58%(45/134)。GJ82突变是该人群中17.16%(23/134)耳聋患者的病因;与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仅占0.76%(1/134);通过SLC26A4序列分析结合内耳影像学检查,诊断前庭水管扩大和(或)内耳畸形患者20例,占该耳聋人群的14.93%。此外,还有13.43%(18/134)的患者携带GJB2单杂合突变,其耳聋可能与之有关;6.72%(9/134)的耳聋患者携带SLC26A4单杂合突变,这部分患者颞骨CT检查木发现前庭水管扩大或因故未能进行颞骨CT检查,不排除其耳聋与SLC26A4相关的可能;2.24%(3/134)的耳聋患者携带线粒体12SrRNA1095T〉C突变,该突变与药物性耳聋有关,很可能是导致耳聋的病因。GJB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1.49%(2/134)患者的耳聋发病;在该耳聋人群中未检出GJB6基因突变。结论赤峰地区抽样涮A耳聋群体中遗传性聋比例高达60.45%,GJB2突变是陔人群遗传性聋的最常见病因,SLC26A4突变为第二常见病因。
袁永一戴朴朱秀辉康东洋张昕黄德亮
关键词:基因诊断连接蛋白类线粒体膜转运蛋白质类
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拷贝数变异基因芯片筛查的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拷贝数变异是否为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致病机制之一。方法采用CNVs芯片对10例未检测到任何SLC26A4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拷贝数变异的筛查,并与正常基因组进行对照。结果 10例未检测到任何SLC26A4基因突变的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全基因组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存在。结论CNVs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致病机制。
赵建东袁永一王国建黄莎莎戴朴
关键词:前庭水管扩大拷贝数变异芯片突变
GJB2基因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分析GJB2基因的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方法2007年4月-2011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听力学资料的1481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均进行GJB2编码区测序,并对其GJB2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及与听力学表型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81例患者GJB2基因阳性突变率为20.05%,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阳性突变率为20.66%,高于单耳耳聋组(2.08%)(P〈0.01)。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中,极重度聋组中的GJB2阳性检出率最高(26.07%),其次是重度(18.12%)、中度(17.4%),轻度组为11.54%,各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97例GJB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听力曲线分型分析中,发现了10例上升型听力曲线(14.93%),但GJB2耳聋听力图仍以残余型(26.27%)、平坦型(25.16%)常见,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JB2基因突变者听力学表型呈多样性,在进行基因检测时,除重视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听力图为残余型和平坦型的人群外,也应该对单耳耳聋、双耳轻度听力损失或听力图为上升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规耳聋基因检测。
代志瑶孙宝春黄莎莎康东洋张昕董敏袁永一戴朴
关键词:GJB2感音神经性基因诊断
213个遗传性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和生育指导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 通过回顾遗传性耳聋家庭产前诊断的临床实践,总结耳聋产前诊断的相关流程策略与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11年4月,213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其中,205个家庭已生育1个耳聋患儿,除1个家庭妻子为听力正常个体而丈夫为耳聋患者外,其余204个家庭的父母均听力正常;8个家庭为首次生育,包括2个耳聋夫妇家庭.除了1个家庭是经家系研究确定为POU3F4c.647G >A杂合突变导致X伴性耳聋外,其余212个家庭均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括GJB2、SLC26A4分析和线粒体基因(mtDNA) 12S rRNA检测,明确分子病因和后代再发风险.接受产前诊断时,母亲妊娠11 ~30周,根据妊娠时间,行适当的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胎儿DNA,测定胎儿基因型,预测胎儿听力状态.结果 后代再发风险为25%的家庭共209个,其中,再生育家庭204个,先证者均为GJB2或SLC26A4纯合或复合突变,父母均为相同基因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5个首次生育家庭中的夫妇同为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后代再发风险为50%的家庭共3个,1个家庭先证者及父亲均为SLC26A4复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妻子为POU3F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为耳聋夫妇,丈夫为SLC26A4复合突变,妻子同时携带mtDNA A1555G突变和SLC26A4杂合突变.后代再发风险为100%的家庭1个,夫妇均为GJB2纯合或复合突变,但妻子从精子库选择健康人精子,人工受精后怀孕.产前诊断结果显示:213个家庭共行产前诊断226例次(11个家庭进行了2次产前诊断,1例家庭行3次产前诊断),180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或母系突变,或未携带任何已知突变,该180个胎儿均已出生,随访听力均正常;46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基因型相同,或同时携带了父母的突变,父母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耳聋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预防耳聋家庭生育或再生育聋儿,严谨规范的流程与策
韩明昱卢彦平边旭明汪龙霞黄莎莎王国建王毅康东洋张昕戴朴
关键词:听力受损者连接蛋白类膜转运蛋白质类产前诊断
1552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与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在全国1552例聋哑学生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15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对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1552例患者中197例携带IVS7-2A〉G突变,其中83例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2.69%(197/1552)。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中78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36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1552例耳聋患者中IVs7—2A〉G纯合突变及包含一个IVS7-2A〉G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61例,占10.37%(161/1552)。78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5、11+12、14和3上,发现新突变类型21种。正常对照人群IVS7-2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中国耳聋群体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聋的比例超过10%,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较大样本中进行与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可以明确相对热点突变分布密集的外显子区域,为制定高效的SLC26A4基因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新发现的突变类型丰富了中国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
袁永一戴朴朱庆文康东洋黄德亮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前庭水管膜转运蛋白质类
野生型SLC26A4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K 293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构建含有野生型SLC26A4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p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为指导临床SLC26A4相关耳聋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基因测序方法,构建并鉴定pEGFP-SLC26A4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HEK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SLC26A4真核表达质粒在HEK293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LC26A4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方法检测Pendrin的表达。结果阳性重组子经酶切鉴定含有SLC26A4基因片段,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SLC26A4序列相同。重组pEGFP-SLC26A4真核表达质粒转入HEK293细胞系后24小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能够扩增出SLC26A4的条带,Western Blot检测出87kDa大小的蛋白。结论本文成功地构建了含有人全长SLC26A4基因和pEGFP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且能在哺乳动物HEK293细胞系中表达。
武健张国正杨仕明戴朴袁永一
关键词:SLC26A4质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