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744)
-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燕周晓林黄禄华李佳张玉玲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的内隐态度
- 2013年
-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结果方面的内在动机上的个体差异。亲社会型个体偏好共同利益最大化,而亲自我型个体偏好自我利益最大化。研究发现,亲自我型个体和亲社会型个体在"个人/积极+社会/消极"的联结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亲自我型个体比亲社会型个体具有更强的"个人/积极"联结,前者对"个人/积极"联结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亲社会型个体。这些结果表明亲自我型个体和亲社会型个体都持有对社会的积极态度,但与亲社会型个体相比,亲自我型个体对个人持有更积极的内隐态度;社会价值取向本身无法有效地预测经济博弈中的决策行为。
- 吴燕田学红
- 关键词:社会价值取向内隐联想测验内隐态度
- 利他惩罚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生物基础被引量:11
- 2012年
-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李佳蔡强黄禄华王念而张玉玲
- 关键词:心理理论
- 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被引量:20
- 2012年
-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发现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即宁愿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也要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提议。已有研究表明,损失情境会增强不公平厌恶,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ERP技术,运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两个情境因素:域(损失或获益)和博弈对象(人或计算机)对公平加工的影响。发现损失域下对不公平分配的拒绝率更高,而博弈对象对决策行为无影响;获益域下,对家为人比对家为计算机诱发了更负的N1;人机博弈时,获益域比损失域诱发了更大的P2和LPP,损失域比获益域、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N350,而公平提议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LPP;人际博弈时,这些差异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对分配提议的大脑加工受博弈对象的调节,人际博弈时,对损益域、公平与不公平提议的加工类似,而人机博弈时,损失域和不公平提议涉及更多的抑制加工和冲突解决,获益域和公平提议则更富动机性意义,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 吴燕周晓林
- 关键词:公平最后通牒博弈ERPN1L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