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Z-914)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6
相关作者:侯光良李凡姜莹莹鄂崇毅孙永娟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雪灾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新世
  • 2篇风险评估
  • 1篇地面风
  • 1篇地图
  • 1篇地图制作
  • 1篇电子地图
  • 1篇电子地图制作
  • 1篇东北部
  • 1篇仰韶文化
  • 1篇遗址
  • 1篇灾情
  • 1篇人口
  • 1篇日数
  • 1篇牲畜
  • 1篇数据获取
  • 1篇数据库
  • 1篇土地利用

机构

  • 8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省基础地...

作者

  • 7篇侯光良
  • 6篇李凡
  • 5篇鄂崇毅
  • 5篇姜莹莹
  • 3篇孙永娟
  • 3篇刘钊
  • 1篇许长军
  • 1篇曹广超
  • 1篇王记明
  • 1篇杨龙
  • 1篇袁杰
  • 1篇赵亚娟
  • 1篇王青波
  • 1篇吴小辉
  • 1篇赵霞
  • 1篇王英

传媒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青海环境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山东工业技术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XX大学公众电子地图制作
2015年
电子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信息来源,在GIS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GIS技术的日益完善,传统的纸质地图所承载信息的能力已日趋下降。XX大学公众电子地图以Arc GIS10为设计与制作平台,通过对XX大学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地图数字化、数据入库、电子地图配图等,设计出一个信息较为齐全的XX大学公众电子地图。使本电子地图较以往纸质地图更为直观、精确、清晰、可靠。本电子地图将作为XX大学数字校园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刘钊
关键词: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库
1950~2000年青海省雪灾灾情的时空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搜集了1950~2000年青海省的雪灾灾情资料,就历年受灾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受灾的月份、死亡牲畜数等各项雪灾灾情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死亡牲畜数量划定了历年雪灾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的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历年死亡牲畜数、雪灾等级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趋势;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县(市)遭受较大雪灾的周期约为3a;青海省雪灾覆盖月份多但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天雪灾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冬季;在空间变化上,雪灾以及牲畜的死亡大部分位于青海南部高原、共和盆地。
吴小辉侯光良王记明王青波
关键词:雪灾
青藏高原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被引量:11
2015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重建高原全新世气温序列不仅能认识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而且对评估目前的全球变暖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个样点的化石孢粉记录,496个样点的表土孢粉数据,采用现代类比法获得各样点的全新世气温序列,并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的方法,在集成思想的基础上重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结果表明:全新世青藏高原气温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5~8.4 ka B.P.)为波动升温期,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期间分别在10.9、9.9、9.2 ka B.P.和8.9 ka B.P.可以识别出寒冷事件。全新世中期(8.4~4.4 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温整体上高于现代,其中,大暖期的鼎盛期出现在8.0~6.1 ka B.P.,气温最高的百年高出现代2.62℃左右。全新世大暖期中的寒冷事件主要发生在8.2、6.1、4.8 ka B.P.左右。4.4 ka B.P.以来为晚全新世,虽然气温总体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趋势与现代气温比较接近。将重建的集成序列与其他学者重建的序列相比较,气温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全新世发生的主要冷暖事件在时间上也基本一致。
李凡侯光良鄂崇毅姜莹莹
关键词:全新世气温序列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对全球变化异常敏感,系统研究该区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0个气象台站1982~2011年的年、季平均风速和年、季平均最大风速,2004~2011年大风日数、极大风以及最大风的风向、风频发现:(1)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最大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的平均风速和平均最大风速在四季中最大.(2)2004~2011各台站累计大风(17m/s)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一个极大值;托勒、野牛沟、冷湖3台站大风较多,冷湖、茫崖、刚察、兴海次之,海拔较低的西宁最少;台站春季多大风.(3)各个台站极大风速的风向和最大风速的风向较为一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总体上风向可分为四种类型:WNW,W,WNW、NW,总体以偏西风为主.
姜莹莹鄂崇毅侯光良孙永娟李凡袁杰
关键词:风速风向大风日数
青海湖江西沟黄土记录的环境演变被引量:20
2013年
青海湖地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末次冰消期是青海湖地区风成沉积物发生广泛堆积的时期,也是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发生重要变革时期。通过对青海湖江西沟JXG1和JXG2黄土剖面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记录。结果指示:(1)13~11.5kaBP,剖面主要发育砂质黄土,青海湖区总体环境从冷干向相对温暖湿润的凉干环境过渡;(2)11.5~5kaBP左右,剖面主要发育古土壤层,特别是9~5kaBP时期,水热组合匹配达到最佳,气候呈现暖湿状态;(3)5kaBP以来,干湿冷暖交替,尘暴频繁,植被盖度降低,气候进入相对不稳定状态。江西沟黄土剖面记录与青海湖湖泊钻孔和黑马河黄土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一致性,红度指标是记录环境演变的敏感指标。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区黄土沉积主要受控于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量变化,西风带扮演了北大西洋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传输机"的角色。
鄂崇毅曹广超侯光良孙永娟姜莹莹李凡
关键词:环境演变
青海省果洛州乡级人口-牲畜雪灾风险评估被引量:6
2015年
青海省果洛地区雪灾频发,以青海省果洛州5县40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3个气象指标、12个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和RS工具,分别对各乡镇的雪灾致灾危险性、人口与牲畜承险体脆弱性(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雪灾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果洛州乡镇雪灾风险总体较高,其中雪灾人口牲畜综合风险高的有久治县的智青松多等3个乡镇,雪灾风险较高的有甘德县青珍等21个乡镇,风险中级的有班玛县吉卡等8个乡镇,风险较低的有玛沁县下大武等8个乡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区域雪灾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雪灾应对体系等防范措施。
侯光良赵霞李凡刘钊
关键词:乡级雪灾风险评估
基于乡镇单元的青海高原果洛地区雪灾致灾风险评估被引量:6
2014年
雪灾是影响青海南部高原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利用青海、四川两省的气象站点资料,并结合GIS、RS工具,选取积雪深度、积雪持续天数、积雪面积比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果洛地区44个乡镇的雪灾致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致灾危险性轻度的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9.1%,中度的占31.82%,较重度的占52.27%,重度的占22.6%,其中,致灾危险性程度较重等级以上的乡镇比例占74.87%。因此可以认为,果洛州是一个雪灾致灾风险较高的地区。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轻度等级的分布在玛多县的花石峡镇、扎陵湖乡及玛沁县的东倾沟乡和拉加镇;中度、较重度等级的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分布,但较重度等级的以达日县和甘德县所占乡镇数较多;重度等级的只分布在达日县的桑日麻乡、特合土乡及玛沁县的当洛乡。
李凡侯光良鄂崇毅刘钊姜莹莹席永帅
关键词:雪灾
青海湖江西沟2号遗址炭屑浓度反映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对JXG2人类遗址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和不同粒级的炭屑浓度变化分析,研究了全新世炭屑颗粒大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新世早期(10.4~9kaBP),细粒(10-50岬)和中粒(125-50g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而在全新世大暖期各个粒径的炭屑含量在整个全新世总体较低;5kaBP之后,降水减少,气温波动大,随着气温的波动,中粒炭屑浓度与之很好地对应。因此中粒(125~50gm)炭屑浓度的变化能较好地与各个时段的自然条件相对应。(2)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逐渐增加,细粒(10~50pm)和中粒(125~50μ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7-6kaBP,中粒和粗粒(〉125μm)的炭屑浓度增高;4.5kaBP前后新石器文化活跃期,中粒炭屑浓度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人类活动。
姜莹莹鄂崇毅侯光良孙永娟李凡赵亚娟杨龙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变化
基于GIS的仰韶文化耕地面积重建被引量:3
2015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中全新世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黄河流域考古资料和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因素,利用GIS工具,采用遗址域分析方法,重建了仰韶晚期(5.5~5.0ka BP)耕地分布格局。结果表明:5.5~5.0ka BP耕地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洛河谷地、豫西北平原、汾河谷地和陇东地区,尤以渭河谷地的西安-宝鸡一线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其时黄河中下游至少有3.7万km2的土地被开垦,受农业活动影响区面积达13.2万km2;故在6ka BP人类活动已经成为LUCC的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许长军王英
关键词:土地利用仰韶文化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