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AHSK05-06D26)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方维保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情感
  • 1篇人民
  • 1篇情感
  • 1篇左翼
  • 1篇左翼文学
  • 1篇文学
  • 1篇伦理
  • 1篇伦理秩序
  • 1篇阶级
  • 1篇阶级话语
  • 1篇革命文学

机构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方维保

传媒

  • 1篇文史哲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论左翼文学的人民伦理秩序及其道德情感的形成被引量:6
2011年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独立的论述,而剔除了传统启蒙主义文化和人道主义文化中的公民和全民的涵义,确定了其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指,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民伦理秩序。根据这个秩序要求,资产阶级、知识主体与人民工农兵在文学想象中享受不同的伦理地位,并且建构起一种以"人民"替代民族、以革命政党代替"人民"和民族的结构。阶级论语境下的人民伦理秩序,直接造就了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情感规范和道德良知机制。在知识主体的文学言说中,享受不同伦理序位的社会阶层,在文学话语中接受差别性的情感待遇和形象待遇。"人民性"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道德化情怀。对于"人民"艺术形式和话语传统,"人民性"建构起的是对于它的道德崇高感和知识主体的精神皈依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性"还是一种文学的良知机制。知识主体作为创作主体,其价值立场、情感姿态、艺术形式追求都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会因接近而生欣喜感和幸福感,并因疏离而生失落感和罪恶感。由人民伦理秩序及其所衍生的人民性道德情感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文化本质。
方维保
关键词:人民伦理秩序革命文学阶级话语道德情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