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08ZX10004-010)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环宇梁国栋姜红月孟凤霞张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湖北省新分离的二株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对2008年湖北省新分离的2株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了解当地乙脑病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病毒复苏鉴定后,使用覆盖乙脑病毒全基因组的16对特异性引物,RT-PCR法扩增乙脑病毒HBZG08-09株和HBZG08-55株的全基因组片段,直接测序拼接获得全基因组序列。使用ClustalX 1.83、MegAlign、Mega4和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结果新分离的2株乙脑病毒基因组全长均为10965个核苷酸,从97位到10392位为开放阅读框,编码3432个氨基酸,2株间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8.2%和99.7%。进一步的基因型研究显示HBZG08-09株和HBZG08-55株均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2株病毒与我国近年来在河南及浙江的乙脑病毒分离株进化关系最近。与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较,HBZG08-09株全基因组共存在82个氨基酸差异,HBZG08-55株存在84个氨基酸差异。但影响毒力或抗原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未发生改变。结论新分离的2株乙脑病毒均属于基因Ⅰ型,与疫苗株相比关键氨基酸位点未见变异。
- 姜红月李铭华杨小兵李培龙张静孟凤霞郭玉红梅立志付士红贺圆圆王环宇王子军杨维中王志玉梁国栋
- 关键词:基因型种系发生
- 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调查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 顾灯安左新平伊斯拉音·乌斯曼兰勤娴金长发周晓俊危芙蓉张仪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生态
- 中国基因3型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以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为对照,分析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E基因区段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Bank中获取相应乙脑病毒株E基因区段核苷酸序列,通过Clustal X(1.81)、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以蜱传脑炎病毒可溶性蛋白晶体结构为模板进行乙脑病毒E蛋白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宿主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SA14-14-2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在96%和95%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5%和94%以上.在同一地域、同一宿主类型分离的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非常高.在E基因区段存在10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在结构域Ⅰ(E160)、结构域Ⅱ(E123和E227)和两个未在结构域中的氨基酸位点(E441和E487)等5个位点在部分基因3型乙脑病毒中存在差异.结论 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E基因区段同源性高,存在5处基因3型乙脑病毒特异的氨基酸位点差异,但现行减毒活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野毒株.
- 王环宇梁国栋
-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同源性分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