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200803109)
- 作品数:2 被引量:55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大伟吴时国丁巍巍秦志亮董冬冬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陆坡大型块体搬运体系的结构与识别特征被引量:32
- 2009年
- 近年来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发现,在大陆坡第四系中发育有大规模块体搬运体系(现今的块体搬运体系也称海底滑坡)。块体搬运体系是深水常见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主要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过程及其沉积物。南海陆坡白云块体搬运体系面积逾10000km2,可划分为3个结构单元,即头部拉张区、体部滑移-挤压区和趾部挤压区。在地震剖面中,发育多种构造:正断层、杂乱反射、逆冲断层、挤压脊和褶皱等。块体搬运体系严重威胁深水设施安全,并可能诱发海啸,是海洋地质灾害之一。同时,块体搬运体系与海洋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关系密切,物源决定块体搬运体系的物性,泥质物源的块体搬运体系通常作为良好的油气盖层,砂质物源形成的块体搬运体系可以成为储层。
- 王大伟吴时国秦志亮丁巍巍曹全斌
- 关键词:重力流海底滑坡深水沉积
-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被引量:26
- 2009年
- 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和时间切片分析,揭示块体搬运体系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和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内部整体比较杂乱,主体发育褶皱,趾部发育逆冲断层,具有塑性流体特征。结合南海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纪沉积速率高并位于地震多发带,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机制。
- 王大伟吴时国董冬冬姚根顺曹全斌
- 关键词:深水盆地琼东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