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B02B03)

作品数:28 被引量:189H指数:8
相关作者:侯素珍王平郭彦林秀芝胡恬更多>>
相关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水利工程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黄河
  • 9篇黄河上游
  • 8篇水沙
  • 8篇河段
  • 8篇冲淤
  • 6篇河道
  • 5篇淤积
  • 5篇水库
  • 5篇泥沙
  • 5篇内蒙古河段
  • 4篇含沙
  • 4篇河道冲淤
  • 4篇洪水
  • 4篇高含沙
  • 3篇沙坝
  • 3篇水沙变化
  • 3篇黄河内蒙古河...
  • 3篇冲淤量
  • 2篇淤堵
  • 2篇支流

机构

  • 26篇黄河水利科学...
  • 11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清华大学
  • 2篇黄河勘测规划...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安徽省水利厅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北京中水新华...

作者

  • 19篇侯素珍
  • 13篇王平
  • 9篇郭彦
  • 9篇林秀芝
  • 7篇胡恬
  • 4篇楚卫斌
  • 4篇张原锋
  • 4篇李婷
  • 3篇常温花
  • 2篇王普庆
  • 2篇吴保生
  • 1篇李萍
  • 1篇申冠卿
  • 1篇丁赟
  • 1篇王光谦
  • 1篇刘海燕
  • 1篇姚文艺
  • 1篇魏加华
  • 1篇蒋尚明
  • 1篇刘刚森

传媒

  • 8篇人民黄河
  • 7篇泥沙研究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交汇角度对黄河上游高含沙交汇区淤堵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研究减轻高含沙交汇区沙坝淤堵的治理措施,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干支流不同交汇角度对孔兑与黄河高含沙交汇区沙坝淤堵规模的影响。试验以产生的高含沙洪水淤堵黄河干流次数最多、危害最大的孔兑之一—西柳沟与黄河交汇的干支流河段为模拟对象,采用黄河高含沙水流动床模型相似律进行模型设计,选取90°、60°、30°和15°作为试验交汇角度,分别开展了清水和浑水交汇试验,获取交汇区水流分区特性和沙坝淤堵规模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交汇角增大,支流对干流的顶托作用增强,交汇口上游壅水区流速逐渐减小,水深增大;交汇角较小时交汇口下游形不成回流区,交汇角增大到30°以后回流区形成并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伴随着高流速带向对岸移动;壅水区和回流区沙坝尺度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交汇角较小时形不成壅水区淤积体和回流区淤积体,但易形成交汇口对岸淤积体,其尺度随交汇角增大而减小,与回流区淤积体互为消长。交汇口以上主槽的淤堵由壅水区淤积体构成,交汇口下游主槽淤堵由回流区淤积体和对岸淤积体共同构成,当交汇角为30°时交汇口上下游主槽总体淤堵规模最小。从河道淤堵规模和河岸稳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在现状河道和水沙条件下,30°是有利于减轻孔兑与黄河高含沙交汇区淤堵的较优交汇角,这对交汇口河道整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王平胡恬郭秀吉张原锋
关键词:黄河沙坝
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为分析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黄河上游八个水文站1950-2009年径流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还原水库运用后径流序列,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突变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龙刘水库运用前后兰州站与下河沿站实测与还原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测与还原序列都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实测序列突变年份为1987年,还原序列为1990年;实测序列与还原序列都存在3-5、6-9、14-17、23-27年四类周期变化尺度,兰州站与下河沿站实测径流序列的主周期都依次为25、16、8和4年,兰州站还原序列主周期依次为23、8、4年,下河沿站还原序列主周期依次为24、4、8年。说明龙刘水库的联合运用加剧了径流序列下降的趋势,有促使序列突变提前的可能性,且对径流序列的周期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郭彦侯素珍胡恬景林艳
关键词:黄河上游径流序列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
淤积物固结时间对干容重与起动冲刷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以三门峡等水库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泥沙固结时间与起动流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粒径为0.01~0.10 mm时,达到稳定干容重所需的时长为0.5~1.2 a,粒径越小,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②淤积物淤积历时加长、粒径变大及水深增大,将增大起动流速,不利于河道淤积物的冲刷。
王普庆蔡蓉蓉
关键词:起动流速固结时间泥沙
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及河道冲淤演变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具有洪峰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的特点,经过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节,进入宁蒙河段的洪峰流量为2710—3520m3/s,沿程总体呈减小趋势;内蒙古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在三湖河口到头道拐河段发生大范围漫滩。研究表明,经过洪水持续作用后,宁蒙河段平均河底高程下降,内蒙古河段1000m3/s同流量水位显著降低.三湖河口断面同水位过流能力增加约700m3/s;巴彦高勒一三湖河口泥沙冲刷0.421亿t,三湖河口一头道拐为淤积,其中主槽冲刷约0.260亿t、滩地淤积约0.725亿t;大漫滩洪水时的淤积量以及非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均与水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侯素珍王平楚卫斌
关键词:水库调节冲淤量过流能力洪水黄河上游
黄河内蒙古河段洪水期冲淤临界条件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洪水期冲淤变化与水沙组合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两河段洪水期单位水量冲淤量与来沙系数的相关关系最密切。上段1952-1968年、1969-1986年和1987-2012年三个时段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80和0.94,都有随着来沙系数增加单位水量淤积量增加的趋势,洪水期冲淤临界来沙系数分别为0.0040kg·s/m6、0.0046kg·s/m6和0.0063kg·s/m6;下段1952-1968年和1987-2012年两个时段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和0.84,洪水期冲淤临界来沙系数分别为0.0055kg·s/m6和0.0050kg·s/m6。对于上段洪水期,当平均含沙量大于10kg/m3时,各级流量洪水都发生淤积;当平均含沙量小于7kg/m3时,各级流量洪水都发生冲刷。
林秀芝苏林山李婷常温花
关键词:洪水期冲刷淤积黄河
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特点及趋势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分析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及河槽过洪能力变化,进一步认识宁蒙河段冲淤演变规律,并根据下河沿水文站设计水沙条件,估算宁蒙河段2020年、2030年的冲淤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期宁蒙河段输沙能力降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昭君坟断面平滩流量呈减小趋势,河道淤积加重,支流淤堵干流情况加重。根据下河沿设计水沙条件推算头道拐水沙量以及区间引沙量,采用沙量平衡法,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区间风沙入黄情况,预估下河沿~头道拐冲淤量,202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78亿t;203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80亿t。
常温花王平侯素珍李萍
关键词:水量沙量冲淤演变冲淤量
黄河上游高含沙支流入汇与交汇区淤积形态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黄河上游支流十大孔兑高含沙洪水入汇干流,在交汇区形成沙坝淤堵黄河是一种特殊的干支流交汇现象。通过模型试验对孔兑高含沙洪水入汇过程和交汇区沙坝淤积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一般水流入汇,高含沙水流入汇造成的交汇口上游壅水程度更高,下游回流区范围更大;壅水区发生强烈的高含沙水流逆行扩散和异重流潜入运动,异重流运行长度是干流流量和干支流动量比的函数。壅水区形成具有倒坡降的楔形淤积体,回流区形成带状淤积体,水流偏转区和高流速带形成凹坑。支流总来沙量是影响淤积规模的重要因素,各部分淤积体几何特征与支流来沙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王平张原锋侯素珍胡恬吴保生
关键词:黄河高含沙洪水交汇区沙坝淤积形态
孔兑流域产沙关系浅析被引量:1
2018年
十大孔兑的洪水泥沙对孔兑下游安全极其不利,同时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研究孔兑产沙关系及其变化对于流域治理规划、合理评价径流泥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以流域治理前和治理后相对稳定期为对比年份,以日降雨量大于10,25mm的累计降雨量和年输沙量为参数,建立了有水文资料的毛不浪、西流沟和罕台川3条孔兑不同时期降雨—产沙的关系,说明了下垫面变化对产沙关系的巨大影响。分析表明,在降雨量相近的情况下,近期输沙量较基准期减少约90%,多年平均有效降雨条件下,3孔兑的减沙比93%~98%。研究表明孔兑大规模治理、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对孔兑输沙量锐减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对评估孔兑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侯素珍郭彦李婷
黄河内蒙古河道冲淤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和偏相关分析法计算了黄河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冲淤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从1952—2014年长时段来看,无论是汛期还是年均,巴彦高勒站径流量、输沙量(包括风成沙)和支流十大孔兑来沙量3个影响因素对该河段冲淤量的贡献率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1952—1986年和1987—2014年两个时段来看,前一个时段3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34.6%、45.3%和20.1%;后一个时段3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24.4%、29.8%和45.8%,1987年之后受干流来水来沙量减少特别是来水量大幅减少的影响,干流水沙量对河道冲淤量的贡献率减小,而孔兑来沙量对冲淤量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林秀芝王峰胡恬侯素珍
关键词:影响因素贡献率河道冲淤内蒙古河段黄河
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冲淤变化与分布被引量:5
2015年
根据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实测大断面资料,采用锥体方法计算了不同河段、不同时段的滩槽冲淤分布。结果表明:11962—2012年该河段共淤积泥沙8.635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2.256亿t、滩地淤积6.379亿t,该时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淤积泥沙1.692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淤积泥沙6.943亿t,淤积主要发生在十大孔兑入汇的河段。21982—2000年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最为严重,共淤积泥沙7.657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5.805亿t、滩地淤积1.852亿t,该时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淤积泥沙2.403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2.001亿t、滩地淤积0.402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淤积泥沙5.254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3.804亿t、滩地共淤积1.450亿t;1982—2000年大部分淤积发生在主河槽内,导致整个河段主河槽淤积萎缩严重,排洪排凌能力降低,防汛压力增大。
唐华林秀芝胡恬苏林山
关键词:主河槽滩地冲淤变化黄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