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4170)
-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4
- 相关作者:颜伟蔡士宾吴纪中吴小有任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ARz×扬麦158群体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QTL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含130个家系的ARzx扬麦158F。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并采用田间病圃自然发病和喷洒悬浮孢子液两种方法对该群体进行赤霉病田间抗性鉴定;利用SSR标记对群体中控制抗赤霉病性的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中各家系的病情指数在所有试验中都存在很大的变异,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其变异幅度分别为20.0%-80.0%,10.6%-74.6%和33.2%-89.0%;不同年份间的病情指数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5);Xgwm114、Xgwm296、Xgwm111.2等15个SSR标记位点与群体抗赤霉病性显著相关,这些位点分别位于2DL、3BL和7DL等染色体上;经区间作图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7D上的Xwmc94-Xwmc273.2区间存在一个抗赤霉病QTL,它在3年试验中的LOD值分别为1.5、2.6和2.0,可解释病情指数变异率的5.8%、8.7%和6.7%,Xgwm114是与该抗赤霉病QTL紧密连锁的标记位点,位于该抗性QTL的峰佰及域.
- 吴纪中蔡士宾颜伟任丽娟陈怀谷吴小有张仙义
- 关键词:小麦抗赤霉病性QTL
-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8
- 2006年
-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 蔡士宾任丽娟颜伟吴纪中陈怀谷吴小有张仙义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种质创新QTL分析病情指数
- 小麦抗梭条花叶病的分子标记及QTL定位被引量:4
- 2008年
- 为了探寻小麦抗梭条花叶病的遗传机制,以外引种质ARz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杂交获得的包含137个株系(F9)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连续三年利用人工病圃对其进行抗梭条花叶病鉴定,发现株系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97个位点的多态性资料,用JionMap3.0对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作图,共拟合获得了由66个SSR标记位点组成的17个连锁群,涉及2A、2D、3A、3B、3D、5A、7B、7D等8条染色体;使用MapQTL5.0对与群体抗性显著相关的连锁群进行区间作图,结果在2D染色体长臂上检测到1个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位于标记Xgwm539-Xg-wm608之间,LOD值5.8,LOD值峰距标记Xgwm608 1.7 cM,加性效应值为-0.458,可解释24.7%的表型变异。该抗性基因来源于亲本ARz。这此结果表明,在小麦2D染色体上存在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相关的位点,标记Xgwm608可以用于抗病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颜伟蔡士宾吴纪中任丽娟张仙义吴小有
- 关键词: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分子标记QTL定位
- 小麦纹枯病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选用了3种接种纹枯病的方法。即沟带接种法、土表接种法、牙签嵌入接种法,比较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不同接种方法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之间、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沟带接种法简单、粗放,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可以用于大量材料的初选。牙签嵌入接种法的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在90%以上,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接种容易成功,重复性好,但试验鉴定要求细致、繁琐,工作量大。土表接菌法最为简单、方便,通过适当控制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满意的接种效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SW038、WHO6-7、Niavt14和CI12633等材料在三种接种方法下都表现抗病,可作抗病亲本在小麦育种中利用。
- 颜伟蔡士宾吴纪中张先义吴小有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接种方法发病率病情指数
-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为了正确评价抗病亲本和选配杂交组合,本研究选用3个感病岽本和3个抗病程度不同的抗性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9个组合,用播种沟接菌法埘各组合杂种F1进行纹枯病诱发鉴定,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都一致倾向于病害较轻的亲本;品种之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明显。一般配合力效应变幅范围在-9.59%~14.54%之间,既有正向又有负向,亲本P,中Niavt14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最低,为一9.59%,其次是ARz,为-4.95%,在抗性育种中,这两个品种可以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12.66%-19.15%,组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Rzx宁麦8号、Niavt14×宁麦8号、水涝麦×徐州25、水涝麦×扬麦158,这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低,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
- 颜伟吴纪中蔡士宾张仙义吴小有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抗性配合力
- 引进小麦白粉病二线抗源的鉴定与改良利用被引量:3
- 2005年
- 针对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白粉病抗源单一的问题,从美、英等国引进Yuma/8* Chancellor、TP114、CI12633和Maris Dove等白粉病二线抗源,经连续多年的流行菌种诱发鉴定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这些抗源抗白粉病性强而稳定,证明Pm4a、Pm2+Pm6和Pm2+Mld基因在江苏为有效抗病基因.以这些二线抗源作为抗白粉病供体,开展抗源改良和兼抗种质的创新研究,获得了宁麦资19~宁麦资32、宁麦资57~宁麦资65等一批抗性稳定、育性和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良、育种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新种质.利用这些二线抗源或创新种质为亲本,已经选育出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等系列品种,并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280.4万hm2.
- 蔡士宾程顺和吴纪中颜伟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
- 3种小麦纹枯病病原菌接种方法的比较被引量:6
- 2007年
- 为使小麦纹枯病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选用3种接种纹枯病菌的方法,即沟带接种法、土表接种法、牙签嵌入接种法,比较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不同接种方法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之间、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沟带接种法简单、粗放,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可以用于大量材料的初选。牙签嵌入接种法的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在90%以上,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接种容易成功,重复性好,但试验鉴定要求细致、繁琐,工作量大。土表接菌法最为简单、方便,通过适当控制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满意的接种效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
- 颜伟蔡士宾吴纪中张先义吴小有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接种方法
-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26
- 2005年
-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 吴纪中颜伟蔡士宾任丽娟汤颋
- 关键词:主基因小麦纹枯病加性效应抗性多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