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YW-08-03-07)

作品数:2 被引量:43H指数:2
相关作者:胡乔利张玉翠齐永青沈彦俊吴成本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生产力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农田
  • 1篇转移矩阵
  • 1篇物量
  • 1篇景观格局变化
  • 1篇固碳
  • 1篇覆被变化
  • 1篇

机构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河北省环境演...

作者

  • 2篇沈彦俊
  • 2篇齐永青
  • 2篇张玉翠
  • 2篇胡乔利
  • 1篇张广录
  • 1篇胡引翠
  • 1篇陈福军
  • 1篇吴成本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与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 Pg和0.025 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胡乔利沈彦俊陈福军齐永青张玉翠
关键词:固碳生物量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5
2011年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胡乔利齐永青胡引翠张玉翠吴成本张广录沈彦俊
关键词:转移矩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