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2051)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丁银忠苗建民段鸿莺王光尧陈铁梅更多>>
相关机构: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青瓷
  • 1篇窑址
  • 1篇胎体
  • 1篇胎釉
  • 1篇清代
  • 1篇矸石
  • 1篇吸水
  • 1篇吸水率
  • 1篇煤矸石
  • 1篇明清
  • 1篇金元
  • 1篇金元时期
  • 1篇钧瓷
  • 1篇工艺特征
  • 1篇故宫博物院
  • 1篇博物
  • 1篇博物院
  • 1篇出土
  • 1篇瓷片
  • 1篇瓷器

机构

  • 5篇故宫博物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4篇苗建民
  • 4篇段鸿莺
  • 4篇丁银忠
  • 3篇王光尧
  • 2篇李合
  • 2篇陈铁梅
  • 1篇徐军
  • 1篇韩倩
  • 1篇康葆强
  • 1篇吕成龙
  • 1篇雷勇
  • 1篇郑建明
  • 1篇窦一村
  • 1篇孙新民
  • 1篇史宁昌

传媒

  • 2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建筑材料学报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博物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北京清代官式琉璃构件胎体的工艺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膨胀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北京清代官式琉璃构件胎体的元素含量、物相组成、烧成温度、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观察,并结合北京门头沟地区煤矸石原料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清代不同时期官式琉璃构件胎体元素组成略有不同,古代工匠依据不同煤矸石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有目的选择不同地层、不同地点的煤矸石或用不同比例的煤矸石原料来配制胎体;在清代早期到清代晚期的琉璃构件中,虽然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相同,但其耐火度逐渐降低;相对于清代早期的琉璃构件胎体而言,清代晚期的琉璃构件胎体烧结程度高、性能好、结构致密.
段鸿莺康葆强丁银忠窦一村苗建民
关键词:煤矸石吸水率
清凉寺窑出土汝官瓷与民汝青瓷胎釉配方及工艺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于北宋早期开始烧制民汝青瓷,北宋晚期,在烧制大量民汝青瓷的同时,形成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烧制天青色汝官青瓷,金元时期继续烧制民汝青瓷。因此,清凉寺窑址是研究汝窑青瓷技术起源、发展和衰落的重要窑口。本文旨在通过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汝官瓷和北宋、金元时期民汝青瓷标本的胎釉元素组成、釉显微特征和釉层厚度等工艺的对比研究,探讨汝官瓷与北宋民汝青瓷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汝官青瓷胎体原料与北宋民汝青瓷胎体比较接近,但前者的原料加工更为细致,烧制工艺的控制更为严格。然而,两者的釉料配方却发生了明显改变,汝官釉料配方中钙和铝含量明显升高。此外,汝官瓷的烧成温度相对较低,釉层的厚度有所增加,从而形成釉层莹厚,色如天青,质若脂玉的外观。
丁银忠李合孙新民王光尧陈铁梅苗建民
浙江龙泉黑胎青瓷的原料及工艺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为揭示龙泉哥窑黑胎青瓷的原料及烧制工艺,以龙泉溪口瓦窑垟和小梅瓦窑路窑址出土黑胎青瓷瓷片为分析对象,进行胎釉元素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釉色外观等测试分析,对比总结了两窑址瓷片原料、制作工艺的异同点。基于此,推测文献记载的龙泉哥窑指的是具有某些特征的一类器物,其窑址并非一处,烧制技术也并非一条线发展,而是多元化发展。
段鸿莺郑建明王光尧徐军苗建民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明清仿哥瓷器及相关窑址瓷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由于哥窑不见宋人记载,亦未获得确切的窑址信息,因此传世哥窑的产地和年代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利用便携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明清仿哥釉器物釉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积累了传世哥窑的相关分析数据,总结了传世哥窑及明清仿哥釉器物釉的元素组成特征,对传世哥窑器的类群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浙江、河南和江西等地相关窑址瓷片釉的元素分析结果,对传世哥窑的产地进行了初步判别。
段鸿莺丁银忠韩倩吕成龙雷勇史宁昌
汝州东沟窑金元时期青瓷与钧瓷原料和工艺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金元时期在豫西中部地区多个窑址同时生产青瓷和钧瓷,发掘于2005年的汝州东沟窑遗址即是该类窑址典型代表之一。为系统了解东沟窑青瓷和钧瓷的胎釉元素组成特征和工艺特点、揭示两类瓷器各自随时代变化的规律,本项研究采用EDXRF和OM对东沟窑遗址出土且地层明确的43件金、元时期青瓷与钧瓷标本胎、釉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胎、釉的原料配比、釉层厚度和胎釉反应层厚度等工艺特征随时代和标本类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沟窑同时期青瓷和钧瓷胎体元素组成较接近,而两者釉的元素组成差异明显,金元钧瓷釉的SiO2/Al2O3摩尔比值都明显高于同时代青瓷的相应比值,呈现钧瓷釉典型的高硅低铝组成特征。从金代到元代,东沟窑青瓷和钧瓷釉都呈现从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本项研究还观察到金元钧瓷的釉层和反应层厚度均高于同时代的青瓷;而从金过渡到元,两类瓷片的釉层和反应层厚度均趋厚。本项研究对揭示金元时期豫西中部地区青瓷和钧瓷间的传承和演化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科技数据。
丁银忠李合王光尧段鸿莺孙新民陈铁梅苗建民
关键词:工艺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