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NDJC169YB)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邵培仁姚锦云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华夏
  • 2篇本土
  • 1篇易传
  • 1篇易经
  • 1篇知识
  • 1篇知识逻辑
  • 1篇人际传播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思想
  • 1篇图景
  • 1篇胚胎
  • 1篇中心主义
  • 1篇周易
  • 1篇自主性
  • 1篇万物
  • 1篇西方中心主义
  • 1篇论语
  • 1篇逻辑
  • 1篇模式论
  • 1篇返本开新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5篇姚锦云
  • 5篇邵培仁

传媒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被引量:28
2014年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邵培仁姚锦云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传播思维人际传播
为历史辩护: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逻辑被引量:9
2016年
历史取向的华夏传播研究意义何在?我们需要"跳出庐山"为历史辩护。19世纪自然科学崛起,尤其是牛顿物理学"对称的时间观"使人类"研究现在并精确预测未来"成为可能。后起的社会科学也有"预测并控制"社会的需要,因而纷纷效仿自然科学,形成了实证主义的"非历史性"观念。然而自然科学的时间观已经从"对称"走向了"演化",即"时间之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一样的,"精确预测"有限度。社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首先,无论是日常语言、思想还是理论都具有建构特性,目的是理解世界;其次,前人的经验通过语言和思想在后人的经验中延续,并成为后人的"意义之网"和"释义系统";再次,社会科学家要建构理论,前提就是理解这些"意义之网"和"释义系统",并借鉴以往对"释义系统"的解释。总之,没有"无根的现实",一切现实经验都渗入了历史经验,理解现实的最好办法是回顾过去。这正是"华夏传播知识"得以可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
邵培仁姚锦云
关键词:知识
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被引量:15
2016年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需要深入理解"意义之网",即人赖以行动的"释义系统"。几千年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意义之网"或"释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仍然在"日用而不知"地发挥作用。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它们是:"阴-阳"、"和-合"、"交-通"、"感-应"、"中-正"、"时-位"、"名-实"、"言-行"、"心-受"、"易-简"。这些观念对发展"华夏传播理论"或"华人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邵培仁姚锦云
关键词:华夏本土胚胎
返本开新:从20世纪中西学术交流看传播学本土化被引量:8
2016年
"传播学本土化"是一个重要而又热门的话题。文章试图跳出传播学一隅加以探讨:如何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脉络中定位"传播学本土化"?如何在中西交流语境中看待"传播学本土化"?一方面,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就有一个"转化西学"的热潮,体现为清华国学院和中研院史语所的建立、现代新儒家的兴起和"返本开新"的努力,以及社会科学"中国化"思潮。"转化西学"和"返本开新"的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以来直至宋明的"新儒学"运动。另一方面,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问题的一部分,与"西方中心主义"的隐含前提密切相关,后者也使华人学者的研究"自主性"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华人本土传播学研究应该努力将"返本"与"开新"结合起来,即返传统思想和现实经验之"本",开现代传播理论之"新",在时间经线上立足本土、古今联通,在空间纬度上扎根本土、中外沟联。
邵培仁姚锦云
关键词:传播学本土化返本开新西方中心主义自主性
天地交而万物通:《周易》对人类传播图景的描绘被引量:10
2016年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相合的过程,起始于"交"的起点(建立联系),实现于"通"的状态(往来无阻),寄寓于"合"的理想(志同道合)。"交",是从阴阳之交,推及到生命男女、君臣上下和天下同人之交;"通",是从"济通致远",推及到"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归结于"通天下之志";"合",是从"器盖相合",推及到"合道"、"合德"与"合志"。"交-通-合"意味着,传播是不同心灵的交汇,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从"内在理路"研究传播的意义,不是为西方理论提供了东方"注脚",也不仅是提供了西方问题的不同回答,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为理解人类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
邵培仁姚锦云
关键词:周易易经易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