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CRP-8896)

作品数:1 被引量:15H指数:1
相关作者:吴春艳唐旭陈义杨生茂王家玉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去向
  • 1篇稻田
  • 1篇有机氮
  • 1篇作物残茬
  • 1篇无机氮
  • 1篇轮作
  • 1篇轮作体系
  • 1篇残茬

机构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1篇王家玉
  • 1篇杨生茂
  • 1篇陈义
  • 1篇唐旭
  • 1篇吴春艳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去向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在中国多熟制农作生态系统条件下,农田中氮素的低有效度是阻碍作物高产和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旨在跟踪稻麦轮作体系中化学氮肥与有机作物残茬(专指作物地上部秸秆)的氮素去向,为农田氮素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多重复小区内设置15N同位素示踪微区的连续跟踪试验的方法。【结果】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无论作物残茬是取出还是还田,肥料对作物吸氮的贡献率为17.17%(16.55%—17.79%),而施用作物残茬的相应值为12.01%,即作物吸氮有82.83%或87.99%来源于土壤氮库。化学氮肥和作物残茬的作物氮素回收显示截然不同的模式:作物对化肥氮的回收呈现一次性特征,即施肥后第1季的氮回收量占到总回收氮量的92.04%,与之相应单施作物残茬区的第1季作物15N回收率为总回收率的38.03%。表明化肥氮绝大部分在第1季为作物回收,作物残茬氮则有较长的后效;第1季结束时,化学氮肥区和作物残茬区的土壤15N残留率分别为33.46%(两种残茬管理方式的平均值)和85.64%。残茬氮的土壤残留远远高于化肥氮的残留率;在第6季(化学氮肥区)或第5季(作物残茬区)结束时,化肥区与残茬区的作物+土壤的总15N回收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4.38%和79.11%),而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加入或不加作物残茬对肥料氮的作物+土壤回收率则影响很小。【结论】化学肥料氮与作物残茬氮相比,前者对作物吸氮而言更为快速有效。而与之相反,作物残茬氮则对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有更多贡献,因为作物残茬氮进入土壤有机质库的量高于化肥氮。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实行化学氮肥与有机氮源的合理配合使用。
陈义吴春艳唐旭杨生茂王家玉
关键词:氮肥去向氮肥稻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