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2006)

作品数:153 被引量:1,447H指数:20
相关作者:陈发棣谢晶陈素梅谭琦吴雪霞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7篇农业科学
  • 22篇生物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菊花
  • 15篇栽培
  • 13篇胁迫
  • 12篇细胞
  • 11篇茄子
  • 8篇叶绿
  • 7篇母细胞
  • 6篇选育
  • 6篇叶绿素
  • 6篇数值模拟
  • 6篇速冻
  • 6篇猪卵母细胞
  • 6篇子莲
  • 6篇芦笋
  • 6篇百子莲
  • 6篇值模拟
  • 5篇叶枯病
  • 5篇叶绿素荧光
  • 5篇体外成熟
  • 5篇条纹叶枯病

机构

  • 35篇上海市农业科...
  • 3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5篇上海水产大学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华南农业大学
  • 9篇上海市农业技...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7篇上海农林职业...
  • 6篇江苏农牧科技...
  • 6篇扬州大学
  • 5篇新疆农业大学
  • 4篇上海市动物疫...
  • 3篇上海市设施园...
  • 3篇上海市农业生...
  • 3篇江苏省出入境...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7篇陈发棣
  • 23篇谢晶
  • 21篇陈素梅
  • 14篇房伟民
  • 10篇查丁石
  • 10篇吴雪霞
  • 10篇谭琦
  • 9篇黄显会
  • 8篇陈学进
  • 7篇尚晓冬
  • 7篇王权
  • 7篇曾振灵
  • 7篇赵宏波
  • 6篇丁铲
  • 6篇刘敏
  • 6篇魏海涛
  • 6篇何亚丽
  • 6篇郝子悦
  • 6篇卓丽环
  • 5篇潘迎捷

传媒

  • 16篇上海农业学报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兽药杂志
  • 5篇畜牧与兽医
  • 4篇上海农业科技
  • 4篇食用菌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园艺学报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实验动物与比...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2
  • 14篇2011
  • 31篇2010
  • 59篇2009
  • 32篇2008
  • 23篇2007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FLP的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由于研究材料、地理分布等条件的限制,菊属(Dendranthema)、亚菊属(Ajania)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未得到很好解决。核糖体ITS区和叶绿体trnL/trnF间区等相关分子序列解析用于研究植物系统进化具有较大优势,但在菊属及其近缘属等相关类群间存在信息位点低的问题,而AFLP标记以其高多态性的优点在亲缘关系很近类群的系统演化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关系,同时为菊花(D.×grandiflorum)等材料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9对荧光标记引物对东亚蒿亚族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类群共50个分类单元进行AFLP分析,同时分别利用SPSS11.0软件采用非加权平均数UPGMA方法和PAUP*4.0b10软件采用最大简约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AFLP分析共获得1695个多态性条带。根据相似性系数,无论是整个蒿亚族及其近缘类群内部,还是菊属、亚菊属内部,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间分化明显。【结论】无论是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还是构建的最大简约树,AFLP结果均将菊属和Arctanthemum先聚为一亚分支,各自形成两个种群,各自种群包含亚菊属的个别类群;亚菊属的大部分类群和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形成另一亚分支,与菊属亚分支互为姐妹群形成菊属-亚菊属大分支。这说明菊属和亚菊属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类群平行演化而来,其中亚菊属的多花亚菊(A.myriantha)、铺散亚菊(A.khartensis)等与菊属亲缘关系较近,而原产日本的矶菊(A.pacifica)、盐菊(A.shiwogiku)等是亚菊属中较进化类型;太行菊属的系统地位可能更接近于蒿亚族;短舌菊属(Brachanthemum)则被排除于菊属群之外。柳叶亚菊(A.salicifolia)、异叶亚菊(A.variifolia)等应从亚菊属中分离出来,支持单列成栎叶菊属(Phaeostigma)
赵宏波缪恒彬吴国盛陈发棣郭维明
关键词:菊属AFLP属间关系
草地早熟禾新品系“沪禾”的选育和在上海自然条件与人工逆境胁迫下的草坪特性鉴定被引量:6
2009年
2000年以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Wabash品种的田间两年生植株为耐热生理研究材料,经过55℃0.5h的胁迫和室温下30d的干旱胁迫后,得到3株存活单株。后经田间种植保存,至2004年;通过营养分株繁殖和混合株系种子繁殖扩大成品系,暂定名为“沪禾”。2006~2008年在上海的自然条件、人工接种褐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和涝害胁迫条件下开展了田间种质资源比较试验,对包括“沪禾”在内的和从国内外引进的共计16个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的形态、色泽等坪用特性、抗褐斑病性和耐涝性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评价。由于“Langara”是近些年从美国引进的和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品种,特把它作为“沪禾”的对照品种加以进一步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沪禾叶色绿,质地较细腻,株高较矮,越夏性比对照“Langara”和国内品种“大青山”和“黑龙江早熟禾”都有明显提高。绿化应用(生产试验)的实际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管理条件下,例如:排水性良好的坪床、不少于每月1次的修剪、适当的肥水管理和及时的病虫害防治,“沪禾”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植周年常绿的绿化草坪。
何亚丽陈杰郭金芳赵智燕陆翔
关键词:草地早熟禾褐斑病越夏常绿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初步研究
2010年
为了研究猪卵母细胞不同状态和卵泡液对体外成熟的影响,试验设计的方法。结果表明:按卵泡直径不同分为小(>3 mm)、中(3~6 mm)、大(>6 mm)3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依次为65.5%、81.6%、81.8%(P<0.05);添加卵泡液(PFF)培养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显著高于不添加时的体外成熟率(P<0.05)。
郝子悦
关键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杏鲍菇杂交F_1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分化研究及F82菌株的选育被引量:2
2009年
以2号菌株(杏韩)和24号菌株(广杏)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数及单菇重等性状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杂交F1代性状广泛分离,大部分性状平均值低于亲中值,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但后代性状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均盖径的变异系数(38.86%)和均单菇重的变异系数(30.31%)较大,说明其遗传潜能较大。(2)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速度与单产无显著相关性,现原基时间与产量成正相关性,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极显著负相关。(3)F82菌株子实体单产最高(186.0 g)显著高于双亲,其生物转化率达到66.4%。
李红梅尚晓冬谭琦潘迎捷
关键词:杏鲍菇性状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基质的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比较传统培养基原料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的配方。结果表明,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配方与木屑和棉籽壳相比,其产量较高,栽培周期短,适合作为工厂化栽培的碳源物质。其中17号配方单瓶产量最高为147g,与其他配方有显著差异。氮源中麸皮与米糠对比,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添加不同梯度麸皮试验表明,子实体产量随麸皮添加量减少而降低,氮源添加量在35%~40%为适合比例。
廖志敏郭倩尚晓冬谭琦潘迎捷
关键词:杏鲍菇培养基工厂化栽培
基于核糖体ITS区、叶绿体trnL/trnF间区序列特征的东亚春黄菊族分子系统演化研究
[目的]本文拟利用 ITS 区和 trnL/trnF IGS 间区序列构建系统树来阐明和探讨:(1)东亚春黄菊族的谱系和起源;(2)性状的演化:(3)蒿亚族的系统演化及蒿属群、菊属群的组成和内部属间关系。[方法]以基因组...
赵宏波陈发棣郭维明陈素梅吴国盛房伟民任广兵
关键词:ITS分子系统叶绿体核糖体
文献传递
绿芦笋的复合涂膜及营养液保鲜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筛选适合绿芦笋的营养保鲜液。[方法]采用蔗糖+明胶+D-异抗坏血酸钠、琼脂+肥料2种营养配比的营养液,用以给贮藏期间的芦笋提供水分及营养,复合涂膜采用壳聚糖+苯甲酸钠+6-BA、壳聚糖+Vc+草酸、壳聚糖+草酸3种涂膜配方对绿芦笋进行涂膜处理,考察其在5℃冷藏下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营养液处理组的绿芦笋贮藏品质在贮藏14d后品质最优,能保持鲜嫩状态,明显减缓芦笋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下降,明显抑制芦笋Vc和叶绿素的降解。复合涂膜处理对芦笋的贮藏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贮藏9d才丧失商品价值,对照组在第7天时已经毫无商品价值。[结论]用营养液在冷藏条件下贮藏绿芦笋,能显著延长芦笋的货架期和改善绿芦笋的贮藏品质。
蔡楠谢晶
关键词:芦笋营养液6-BA保鲜
金针菇杂交新品种‘金针菇G1’被引量:9
2011年
以金针菇品种‘F3’和‘FM’为亲本,利用担孢子分离技术,采用多孢自交和单核菌丝配对方法进行杂交,通过多年栽培试验,从230个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金针菇新品种‘金针菇G1’。该品种改良了‘F3’颜色浅黄,菌盖伞形,产量较低和‘FM’生育期长,抗性差的不足,推广过程中表现出菇形好,生育期短,产量高,易管理,适应性广的突出特点。
徐珍尚晓冬谭琦
关键词:金针菇杂交育种
华东地区匍匐翦股颖褐斑病杀菌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常规喷雾法,选择室内药剂筛选中抑菌效果较好的7种杀菌剂,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果岭草坪褐斑病进行了发病前的预防和发病盛期的治疗2个阶段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与克露对匍匐翦股颖褐斑病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田间预防效果可分别高达99.3%和98.5%,腈菌唑、退菌特、金雷多米尔、杀毒矾的预防效果其次,丙环唑的预防效果最差(73.0%);在草坪发病盛期,丙环唑的防治效果最好,3次防治效果均稳定在86%以上,8月21日的防治效果甚至高达95.9%;百菌清的3次防治效果也都稳定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克露、腈菌唑、杀毒矾、金雷多米尔、退菌特等药剂。上述结果表示预防匍匐翦股颖褐斑病的药剂应选择百菌清或克露,但对已发生褐斑病的翦股颖则宜选择丙环唑或百菌清进行治疗。
孙晓燕王兆龙陈雅君
关键词:匍匐翦股颖褐斑病杀菌剂
异育银鲫上皮瘤中黏液细胞类型、分布和分泌方式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 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的染色结果,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染成红色的Ⅰ型黏液细胞,只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染成蓝色的Ⅱ型黏液细胞,只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紫红色的Ⅲ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蓝紫色的Ⅳ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Ⅰ型和Ⅱ型黏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分散状态分布于上皮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之间,以其整个细胞破坏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多,成团的形式分布在上皮瘤组织小叶中央,同样以整个细胞崩解死亡而消失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当患病鱼受到刺激时,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分泌十分旺盛,分泌物排出后覆盖在上皮瘤组织表面,形成白色的黏液层,黏液细胞崩解死亡消失后在上皮瘤组织中留下许多空洞。患病鱼黏液细胞中,Ⅲ型黏液细胞最大,大小为(19.02±3.21)μm×(14.42±2.69)μm;其次是Ⅳ型黏液细胞,大小为(15.97±3.31)μm×(12.96±2.81)μm;Ⅱ型黏液细胞较小,大小为(13.35±3.81)μm×(11.05±3.00)μm;Ⅰ型黏液细胞最小,大小为(11.73±2.45)μm×(7.71±0.97)μm。各类型黏液细胞的长轴之间及短轴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陆宏达朱光来张连义卫胜昌倪云超
关键词:异育银鲫上皮瘤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