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470705)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5
- 相关作者:鲁开化郭树忠张琳西李向东李荟元更多>>
-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近畿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猪皮肤撕脱伤组织中钙含量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 :研究细胞内钙超负荷在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分别测定猪后肢撕脱皮瓣近端和远端皮肤、皮下组织 ,正常、伤后 1、 2、 4、 8、 12、 2 4小时的组织内总钙含量。 结果 :发现伤后撕脱皮瓣近、远端皮肤和皮下组织中钙含量均增加 ,其中皮瓣近端伤后 12小时达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而皮瓣远端伤后 2 4小时以后钙含量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 ,撕脱皮瓣组织中有钙超负荷发生 。
- 郭树忠鲁开化张琳西
-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皮瓣钙
- 皮肤撕脱伤后丙二醛含量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氧自由基在皮肤撕脱伤组织继发坏死中的作用。 方法 :用自行研制的皮肤撕脱伤模型机复制猪后肢皮肤撕脱伤模型 ,分别测定了正常、伤后 1、 2、 4、 8、 12、 2 4小时血清、撕脱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丙二醛 (MDA)含量 ,绘制了其时间变化曲线。 结果 :皮肤撕脱伤后 2 4小时内组织和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 ,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结论 :皮肤撕脱伤后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 。
- 郭树忠鲁开化张琳西
-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丙二醛自由基
- 撕脱皮瓣血液循环判断方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撕脱皮瓣血液循环的判断方法 ,为临床处理皮肤撕脱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皮肤撕脱伤模型机 ,在猪的一侧后肢形成面积为 4cm× 10cm的撕脱皮瓣 ,对侧肢体的相应部位形成相同面积的常规皮瓣作为对照 ,皮瓣形成后 1h测定皮瓣表面温度和激光多普勒指数 ,并从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用长波 (36 0~4 0 0nm)紫外检测灯观察皮瓣表面的荧光 ,7天后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算皮瓣成活面积。结果 撕脱皮瓣较常规皮瓣成活面积少 33.16 %。撕脱皮瓣形成后从近端至远端表面温度逐渐下降 ,激光多普勒指数逐渐降低 ,当温度下降超过 2 .4℃、激光多普勒指数下降超过 4 9.80 %时 ,撕脱皮瓣实际成活面积较荧光预测的少 8.5 1% ,撕脱皮瓣有继发性坏死发生。结论 荧光法对皮瓣血液循环的判断及成活面积的预测其结果易得并且比较直观 。
- 郭树忠鲁开化张琳西易成刚
- 关键词:撕脱皮瓣血液循环皮肤撕脱伤创伤
- 牵拉性撕脱伤静脉中的白细胞粘附作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白细胞在牵拉性撕脱伤血管中的粘附作用 ,探索提高撕脱伤断指再植的成功率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血管损伤模型给予不同的牵拉力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白细胞粘附及CD1 1b单抗的阳性表达。结果 损伤静脉内膜表面、内膜下有白细胞的粘附 ,粘附白细胞上CD1 1b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 使用CD1 1b的拮抗剂及药物有可能会减少白细胞对血栓形成的促进作用。
- 潘宝华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夏炜张琳西杨力
- 猪后肢皮肤撕脱伤后TNFα和IL-1的检测意义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探讨TNFα和IL 1在皮肤撕脱伤后早期继发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在猪后肢形成 12cm× 4cm撕脱皮瓣 ,不同时间取皮肤并抽取静脉血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技术和3[H] TdR掺入法 ,检测血浆和皮肤中TNFα的含量和血清IL 1活性。结果 血浆和皮肤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3d分别为 (415± 2 4)、(2 98± 18.5 )ng·L-1;血清中IL 1的活性 3d时也增高明显 (P<0 .0 5 ) ,为 (2 .5 9± 0 .85 )。结论 血浆、皮肤内TNFα和血清IL 1含量和活性变化在诱导。
- 李向东鲁开化郭树忠高政慧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皮肤撕脱伤
- 撕脱皮瓣修剪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后对成活面积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撕脱皮瓣修剪制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后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4月龄白色约克夏小猪 7头 ,麻醉后在自行研制的皮肤撕脱伤模型机中复制撕脱伤模型 ,将一侧的撕脱皮瓣制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 ,另一侧为撕脱皮瓣 ,原位缝合 ;7天后 ,对两侧皮瓣的成活和坏死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分析。结果 修剪制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后的成活面积为 (6 0 .90± 15 .2 6 ) % ,而撕脱皮瓣组的成活面积为 (4 0 .41±9.2 3) % ,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皮肤撕脱伤撕脱皮瓣修剪制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后增加了成活面积。
- 郭树忠鲁开化张琳西季红星
-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 TNFa、IL-1在白细胞与EC间粘附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IL -1、TNFa对白细胞与EC间粘附的影响。方法 :分 3组 ,(1) 51Cr标记白细胞 +EC +M 199培养液 :(2 ) 51Cr标记白细胞 +EC +TNFa或IL -1;(3) 51Cr标记白细胞 +人重组TNFa抗体预处理的EC +TNFa。放免法测定TNFa和IL -1以及拮抗后EC与白细胞粘附率。结果 :不同时间、不同浓度TNFa和IL -1作用下白细胞与EC间粘附率明显增加 ,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但具有时间差异性 ,TNFa引起的粘附率增高 3h达到高峰 ,而IL -1是在 6h ,拮抗后EC与白细胞粘附率明显下降。结论 :IL -1和TNFa均明显增加了白细胞与EC间粘附率 ,人重组TN Fa单抗可消除TNFa引起的粘附。
- 李向东鲁开化郭树忠高政慧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血管内皮细胞
- 实验性静脉撕脱伤的形态变化和闭塞率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在牵拉性撕脱损伤时静脉内腔的形态变化和闭塞率 .方法 建立大白鼠静脉牵拉性撕脱伤的模型 ,分别给予 0 .6 ,0 .7,0 .8和 0 .9N的牵拉力 ,灌流后用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腔的变化 .结果 静脉被延长到 110 % ,膨隆与狭窄交错 ;发生静脉切断的拉力为 (1.0 93± 0 .0 6 4) N;在未被拉断的静脉中 ,部分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血流停滞 ,发生血管闭塞 .镜下观察发现内皮细胞剥离或缺损 ,可分为 :1内膜隆起裂痕型 ;2散在性内膜剥离型 ;3广泛性内膜缺损等三个类型 .牵拉损伤的静脉切断后原位显微吻合的成功率为70 % .结论 损伤静脉有特征性的内膜变化 ,从内膜隆起、广泛性内膜剥离到内膜缺损 ,可导致血栓形成 。
- 潘宝华李荟元鲁开化矶贝典孝上石弘
- 关键词:血管内膜闭塞率
- RT-PCR法测定牵拉性撕脱伤血管上P-选择素量的变化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牵拉性撕脱伤血管上的P 选择素的变化。方法 设定 6 0、70、80及 90g的牵拉力 ,利用血管损伤模型造成不同的血管损伤 ,用RT PCR法测定损伤血管上P 选择素量的变化。结果 撕脱伤血管上P 选择素mRNA表达随牵拉力增加而升高 ,静脉的表达要高于动脉。结论 结合以前的相关实验 ,提示P 选择素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
- 潘宝华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夏炜卢丙仑武胜昔
- 关键词:血管损伤P-选择素血栓形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