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ST03)

作品数:15 被引量:144H指数:8
相关作者:韦钦胜臧家业王保栋王宗灵战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南黄海
  • 3篇影响因素
  • 3篇青岛近海
  • 3篇夏季
  • 3篇近海
  • 3篇春季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低氧区
  • 2篇底栖动物
  • 2篇有机碳
  • 2篇溶解氧
  • 2篇生物量
  • 2篇水团
  • 2篇秋季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特征
  • 2篇物量
  • 2篇冷水团
  • 2篇黄海冷水团
  • 2篇丰度

机构

  • 15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国家海洋局海...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山东省出入境...

作者

  • 8篇韦钦胜
  • 6篇臧家业
  • 5篇王保栋
  • 4篇王宗灵
  • 4篇魏修华
  • 4篇战闰
  • 4篇王宗兴
  • 3篇谢琳萍
  • 3篇李艳
  • 3篇王守强
  • 3篇范士亮
  • 2篇王辉武
  • 2篇葛人峰
  • 2篇于志刚
  • 2篇孙丕喜
  • 2篇徐勤增
  • 1篇蒲新明
  • 1篇夏长水
  • 1篇冉祥滨
  • 1篇傅明珠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悬浮体的垂直分布特性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典型断面的悬浮体垂直分布特性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四季南海黄海北部断面悬浮体分布的共同特征是西高东低,冬、春季鲁北沿岸流携带悬浮体向南输运和黄海暖流北上是南黄海与北黄海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夏半年南黄海中部断面深水域存在的表层云团状悬浮体高值区或"中层悬浮体最大值"现象与该海域的生物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冬、春季苏北浅滩外侧海域近岸区的悬浮体含量显著高于夏、秋季,且冬半年近岸区的悬浮体具有向外海输运的趋势;长江口东北部断面各季节均存在2个悬浮体高值区,其中位于断面西部近岸海域的高值区与长江冲淡水(夏季)或苏北沿岸水(冬季)的影响有关,位于断面东部深水域处的悬浮体高值区是黄海西部沿岸流物质输运的结果,并与济州岛西南部海域的泥质区总体相对应,黄海与东海的物质交换过程主要通过夏季长江冲淡水东北向扩展与冬半年黄海西部沿岸流南下和黄海暖流北上进行。另外,水体层化和陆架锋也显著影响着南黄海悬浮体的垂直分布状况,锋面是控制夏季悬浮体向外海深水区输运的主要物理机制。
韦钦胜王辉武葛人峰王保栋
关键词:南黄海悬浮体物质输运沿岸流陆架锋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分布及低氧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该海域DO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DO与温度、盐度、叶绿素和营养盐等各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2006年7月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36~8.81 mg/L,平均值为6.25 mg/L;调查海域(122°-123°E,32°~33°N)底层存在较为严重的DO亏损现象,表明长江口外DO低值区7月份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展;夏季台湾暖流北上引起的海水层化作用、表层生物繁殖引起的大量有机碎屑的沉降和氧化分解,可能是致使调查海域底层出现一定面积的DO低值区和DO亏损现象的2个主要原因。
韦钦胜战闰魏修华臧家业王守强王宗兴
关键词:长江口溶解氧(DO)低氧区
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被引量:10
2010年
2007年秋季(10月)在黄海22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鉴定与计数,本航次中共鉴定出33种(不包括2个未确定种),优势种是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膝沟藻属(Gonyaulaxsp.)的种类。与东海和南海甲藻孢囊的同期丰度相比,黄海的相对较低,丰度范围为10~519个/cm3,平均108个/cm3。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从北向南递增,最高丰度区出现在长江口以北(32°19′59.88″N,122°37′5.16″E),另外,在南黄海调查海域中,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域孢囊丰度较高,膝沟藻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密集中心达101个/cm3。有毒甲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潘俊李瑞香李艳孙萍
关键词: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
青岛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分析2007年4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丰度和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中共获得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动物32种,软体动物5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类群动物5种。群落中优势种以日本美人虾(Callianassa japonica)和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贡献率较高。平均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高值区均出现在近岸海域。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15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S10站和S13站、S3站和S9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40%。ABC曲线表明,S6,S7,S12,S13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中度扰动,其它各站ABC曲线状态正常,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基本未受干扰,处于较稳定状态。
王宗兴范士亮徐勤增王守强韦钦胜臧家业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青岛近海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及西部近岸区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南黄海西部沉积化学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冷水团海域及近岸区表层沉积物中TOC、TN、TP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冷水团海域沉积物比近岸区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含水率、TOC、TN、TP含量及N/P比.沉积物类型(粒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显著影响着TOC含量,TOC高值主要分布在泥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TN与TOC含量在冷水团海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的同源性较好,但整个调查海域中TP与TOC、TN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其来源较复杂.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和西部近岸浅水区沉积物理化特性之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它们受控因素的迥异,冷水团海域沉积物TOC和TN含量受水柱中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上层水体中产生的有机碎屑是其重要的海生物质来源,而浅水区沉积物TN和TP含量受水柱中生物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底层水年平均DO含量对沉积物TOC、TN分布也具有一定影响.
韦钦胜王保栋
关键词:黄海冷水团沉积物
2007年春季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DO与温、盐度水文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南黄海D0的质量浓度范围为7.33~11.41mg/L,平均值为9.24mg/L;上层水体(0~30m)中,西南部海域DO质量浓度较低,而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DO的质量浓度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底层D0质量浓度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并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由于有机物的耗氧分解。存在1个DO低值区;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5m和10m层的DO质量浓度均值最高,这一现象可被认为是增温季节DO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的初始阶段,此外,DO断面分布还存在4种典型的类型。水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在底层的分解是影响DO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而DO分布趋势则主要受控于南黄海环流结构。
韦钦胜魏修华谢琳萍臧家业战闰
关键词:南黄海溶解氧影响因素
夏季南黄海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08年
依据2006年7-8月对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总有机碳(TOC)数据,探讨了南黄海TOC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TOC质量浓度范围为0.91~2.53 mg/L,平均值为1.66 mg/L。北部近岸TOC质量浓度较高,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变化趋势;而南部近岸TOC值则较低,且分布趋势也与北部相反。在垂直方向上,表层TOC值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OC的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水文结构,但在某些海流影响较小、生物量较大的海域,生物生产对TOC的含量也有一定的贡献。
谢琳萍魏修华王宗灵战闰石晓勇王保栋
关键词:南黄海总有机碳影响因素
现场水文观测资料的同步化处理被引量:2
2010年
2007年秋季,非同步观测的南黄海表层温度显示,青岛外海出现了高温区及"锋面"现象,而同期的卫星观测的SST图像并未出现此种特征。对调查过程和测区内同期的锚系浮标站水温数据分析发现,青岛外海出现的高温区及"锋面"现象是由于大面观测时间不连续,且中间有寒潮侵袭所致。根据浮标站的长期水温资料,获得不同时间的降温梯度,对南黄海大面调查的温度进行准同步修订,从而"锋面"现象消失。修正后的表层温度分布,与同一天NECP提供的SST分布趋于一致。文章所提出的观测资料的同步化处理方法对单船非同步大面调查的温度数据分析有很好借鉴作用。
葛人峰刘海行郭景松张志欣王辉武
关键词:温度SST
青岛近海底栖多毛类生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2007年4月、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底栖多毛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青岛近海底栖多毛类108种,优势种为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等。底栖多毛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均呈调查海域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趋势。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15个取样站栖息的底栖多毛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都非常低,仅有S2和S4站的两两相似性接近50%。
王宗兴孙丕喜刘彩霞范士亮臧家业
关键词:多毛类丰度生物量青岛近海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2006年7-8月在南黄海西部(32°~37°N,124°E以西)进行的13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态环境指示种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以往多,中华哲水蚤对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高,超过50%,生物量也明显高于以往,本研究胶质性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非胶质性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差别不大,中华哲水蚤存在2个丰度高值区,一个位于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黄海冷水团内,一个位于海区南部;强壮滨箭虫出现频率最高,高丰度区与中华哲水蚤不同,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外侧;细足法主要分布在34°N以北的冷水团范围内,在盐度低于31的海区几乎绝迹;太平洋磷虾主要分布在33°~35°N的深水区。暖水种精致真刺水蚤和肥胖软箭虫在海区南部较多,与北向的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有关,其分布北限受到南向的苏北沿岸流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这两种浮游动物在南黄海的分布可以反映上述海流的相互作用。
王晓王宗灵蒲新明刘萍
关键词: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