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2009BADC6B00123)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全发程晓莉王伟波李铭窦晓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丹江口库区
  • 1篇养分
  • 1篇营养元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松林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颗粒
  • 1篇土壤颗粒组成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营养
  • 1篇土壤营养元素
  • 1篇全氮
  • 1篇林地
  • 1篇马尾松
  • 1篇马尾松林
  • 1篇马尾松林地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程晓莉
  • 2篇张全发
  • 1篇窦晓琳
  • 1篇邓琦
  • 1篇曾伟斌
  • 1篇李铭
  • 1篇王伟波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福建红壤区不同侵蚀强度马尾松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红壤区不同侵蚀强度马尾松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动态进行研究,以揭示红壤侵蚀区不同侵蚀强度对马尾松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速效磷以外,侵蚀强度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土壤pH。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在中度侵蚀马尾松林地含量最高,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显著降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没有显著的变化。土壤pH值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皮尔逊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有机质与碱解氮、全钾和pH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除侵蚀强度对营养元素和pH有显著影响外,坡度对土壤营养元素和pH影响较大;覆盖度对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较大。因此,植被恢复和植被生境的综合治理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
窦晓琳李铭王伟波张全发程晓莉
关键词:马尾松林土壤养分
丹江口库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被引量:6
2013年
应用土壤物理分馏方法和同位素技术,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小流域林地、灌木地和农田的土壤颗粒组成(>2 mm、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和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颗粒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值均有明显差异。林地和灌木地0~10 cm土层>2 mm土壤颗粒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农田(P<0.05),0.053~0.25 mm土壤颗粒则显著低于农田(P<0.05)。林地和灌木地0~10 cm土层0.25~2 mm和<0.053 mm土壤颗粒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P<0.05)。灌木地0~10 cm土层>2 mm、0.25~2 mm和<0.053 mm土壤颗粒,以及10~30 cm土层>2 mm土壤颗粒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和农田(P<0.05)。同位素分析显示,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δ13C和δ15N值在各粒径中大小顺序均为:农田>灌木地>林地。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改变植物碳的输入和土壤分解速率,进而会影响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值的变化。
曾伟斌邓琦张全发程晓莉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有机碳全氮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