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2Y003)

作品数:3 被引量:57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华王志立彭杰荆现文周凌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光学
  • 2篇光学性
  • 2篇光学性质
  • 1篇地面风
  • 1篇云光学厚度
  • 1篇云水含量
  • 1篇云微物理
  • 1篇散射
  • 1篇气溶胶
  • 1篇微物理
  • 1篇卫星资料
  • 1篇卫星资料分析
  • 1篇硫酸盐
  • 1篇后向轨迹
  • 1篇光学厚度
  • 1篇黑碳
  • 1篇非吸收性
  • 1篇本底
  • 1篇CLOUDS...
  • 1篇CO2

机构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2篇王志立
  • 2篇张华
  • 1篇方双喜
  • 1篇荆现文
  • 1篇彭杰
  • 1篇周晨
  • 1篇周凌晞

传媒

  • 1篇光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环境化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9
2014年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质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分布在北美南部、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南亚的陆地上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空,高值区最大值达600 g·m-2以上;垂直方向上,高值区位于赤道地区8 km附近以及中纬度地区4~8 km高度上。液态水路径在300 g·m-2以上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中低纬度海域上空,垂直上液态水含量随高度递减。冰云有效半径在高纬度地区近地面层达200μm以上,在赤道附近4~8 km上有1个高值区,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4 km上有2个高值区,最大值均达到80μm以上。在1 km以下的边界层水云有效半径值较大,达到12μm以上。总云光学厚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40,高值区普遍位于中高纬度的广阔地区和低纬度靠近大陆的洋面上空;垂直方向上,云光学厚度的高值集中在2 km以下的边界层。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受云量、云水含量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云量大的地区基本为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
杨冰韵张华彭杰王志立荆现文
关键词:CLOUDSAT云光学厚度云水含量
黑碳与非吸收性气溶胶的不同混合方式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研究不同混合方式对气溶胶粒子光学性质的影响,利用典型外混合模型和三种内混合模型,计算了黑碳与硫酸盐及有机碳组成的混合气溶胶在550 nm波长处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除Maxwell-Garnett模型与Bruggeman模型的差异普遍小于2%外,所有混合模型对混合粒子及粒子群的光学性质都有明显影响。相比于外混合粒子群,内混合粒子群的吸收系数增强了20%以上,散射系数则削弱了10%-15%,并导致消光系数的最大增强达到25%;内混合模型对于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减弱效果最明显,尤其在黑碳体积比小于30%和相对湿度高于70%的情况下,内混合模型使粒子群的单次散射反照率降低了20%以上。此外,除不对称因子外,混合气溶胶的其他光学性质与体积混合比以及相对湿度均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周晨张华王志立
关键词:散射气溶胶黑碳硫酸盐
香格里拉本底站大气CO_2浓度及变化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 Down Spectroscopy,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云南香格里拉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O2进行了初步观测.该站春、夏、秋、冬季CO2平均本底浓度分别为394.78×10-6(物质的量之比,下同)、386.82×10-6、386.46×10-6和390.74×10-6.全年浓度在4—5月最高,7月份最低,全年月均值振幅约12.22×10-6.四季浓度日平均高值出现在上午7∶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振幅在冬季最小,夏季最大,分别为1.51×10-6和21.82×10-6.四季西南来向的地面风对CO2浓度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通过四季每日整点后向轨迹聚类计算,结合浓度资料分析发现,该站春、夏、秋季来自于西南方向的气团降低了观测的CO2浓度,而在冬季未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主要因该站局地植被生态系统排放减少所致.
李邹方双喜和春荣杨禄麟张万诚周凌晞
关键词:CO2地面风后向轨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