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2012C12907-5)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根芳叶容晖周志明张爱菊顾志敏更多>>
- 相关机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组织小片对三角帆蚌外套膜无核珍珠颜色成因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中国生产淡水珍珠的当家品种。大规模人工育珠生产只有近30年历史。从采集野生蚌进行人工育苗,到目前完全用养殖蚌做亲本留种繁殖,一直没有开展以珍珠颜色为目标的定向人工选育。目前三角帆蚌无核珍珠的颜色仍然保持了天然杂合状态,包涵有黄、白、紫等基本色系,每种色系又包含很多色度(颜色深浅),但绝大多数珍珠呈不同深浅的黄色,普遍被接受的纯白色和富有特色的深紫色很少。
- 张根芳许式见方爱萍
- 关键词:三角帆蚌无核珍珠定向选育
- 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4年
- 颜色及其色度均一性是衡量珍珠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珍珠颜色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表明,珍珠的颜色与制片蚌外套膜对应的珍珠层颜色相一致,而蚌的珍珠层颜色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现有的研究资料对珍珠层颜色形成的机理虽然还不能给出一个系统、合理的诠释,但金属元素、卟啉、类胡萝卜素和物理结构等因素可能和珍珠层颜色形成密切相关,珍珠层中含有少量以蛋白质为主的有机基质,这些蛋白调控珍珠层的结构和颜色的形成,可能是解释珍珠层颜色形成机理的关键。本文对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讨珍珠颜色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珍珠和贝壳珍珠层颜色提供借鉴与思路。
- 张根芳叶容晖方爱萍
- 关键词:珍珠层
- 水体Ca^(2+)对三角帆蚌珍珠质沉积的影响
- 2016年
- 为研究不同水体Ca^(2+)浓度(10—80 mg/L)下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沉积量和晶体结构的变化,采用鱼蚌混养的养殖模式养殖10周。结果表明,1龄幼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2龄未植片三角帆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70 mg/L,2龄植片三角帆蚌珍珠沉积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拉曼光谱分析和珍珠层小片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适宜Ca^(2+)浓度影响三角帆蚌珍珠质沉积可能是通过促进外套膜组织有机基质分泌从而调节Ca CO_3晶体形成和生长实现的。研究结果提示,在三角帆蚌生长快速季节,养殖水体中添加一定的钙源如生石灰等将有利于蚌体和珍珠的生长。同时研究结果也为加快珍珠培育,提高珍珠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纵手段。
- 任岗鲍张咪厉申捷金俏含金叶飞王岩
- 关键词:三角帆蚌CA^2+浓度晶体结构
- 三角帆蚌育珠蚌群体生长性状和转录组差异分析
- 2019年
- 为比较3个三角帆蚌(鹰蚌、超长蚌、纵纹蚌)育珠蚌选育群体(经过2代选育的鹰蚌、超长蚌、纵纹蚌)幼蚌之间的差异,于2014年和2015年分两次随机抽取同批繁殖且在同一池塘养殖的不同群体幼蚌各40只,测量其贝壳形态学、质量等生长性状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鹰蚌群体偏宽型,纵纹蚌群体偏高型,超长蚌偏长型;鹰蚌和纵纹蚌两个群体幼蚌在形态上更为相近;鹰蚌群体具明显壳宽和壳高生长优势,而超长蚌群体具明显壳长生长优势。推测鹰蚌作为育珠蚌更适合内脏囊插核,将有利于大颗粒优质有核珠的培育;超长蚌作为育珠蚌更适合外套膜插片,有利于无核珠的培育。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鹰蚌和超长蚌幼蚌肝胰腺组织转录组的表达差异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unigenes共63 098条,其中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388个,显著富集的上的GO条目主要参与各类物质代谢过程的调节、生物合成过程的调节以及基因表达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上的KEGG通路为代谢通路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和柠檬酸循环通路。研究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优良品种选育和育珠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 张爱菊张根芳顾志敏周志明
- 关键词:三角帆蚌育珠蚌贝壳形态生长性状转录组选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