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D200601154)
-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忠华姜黎红张典兵曹辉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菏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我国新时期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探析被引量:5
- 2008年
-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从恢复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回顾近三十年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总结德育原理学科发展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德育原理学科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张忠华
- 关键词:德育原理道德教育
- 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统帅和灵魂的位置。然而,在中国,德育概念使用十分混乱,德育由原来的仅指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泛化"的过程,使得德育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多重内涵,德育概念的"泛化",最终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也造成德育实践中出现种种偏差。从语义分析,德育本来就是道德教育;从学者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德育"有其名却无其实,德育原理更多的是道德教育原理。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德育概念的"泛化"弊大于利。因此,终结德育概念的"泛化"现象,取消"大德育"概念的使用,正确处理和研究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概念的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回归德育即道德教育的本真,才能澄清理论上的误区,正确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张忠华
- 关键词:德育概念泛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 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被引量:7
- 2008年
-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修心育德的方法论思想、生活实践的方法论思想、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思想、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想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与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等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克服德育低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 张忠华
- 关键词:德育方法论
- “德育原理”学科建构探索被引量:3
- 2008年
-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我们将"德育原理"作为学科来研究还很不够。科学地确立其研究对象,揭示其学科性质,并在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建构完整而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 张忠华
- 关键词:德育原理学科问题学科性质
- 命题检讨: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还是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被引量:6
- 2007年
-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说。从教育性的价值取向上看,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应然判断。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这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 张忠华
-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概况被引量:1
- 2009年
-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受到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影响,在哲学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德育方法的继承、批判与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提倡自然的教育、注重世俗化、务实性等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尤其是现当代,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形成了各种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运动"、社会学习模式、认知发展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体谅模式等,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梳理西方近现代道德教育方法发展脉络,分析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转向,有利于归纳与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 曹辉
- 关键词:德育方法发展脉络
- 超越与创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被引量:3
- 2008年
- 二战以后,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诸多影响广泛的流派。研究这些道德教育理论以及在它们指导下西方所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尝试和实践,对于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张典兵
- 关键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高校德育
- 德育基础: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与激发被引量:3
- 2008年
-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 张忠华姜黎红
- 关键词:德育道德需要内驱力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