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187)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周宽基王世红杨文雄王化俊王开芳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雄性不育
  • 2篇致死
  • 2篇致死基因
  • 2篇小麦
  • 2篇基因
  • 2篇不育
  • 1篇雄性不育基因
  • 1篇隐性核不育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小麦
  • 1篇小麦花粉
  • 1篇蓝粒
  • 1篇花粉
  • 1篇核不育
  • 1篇SSR
  • 1篇SSR标记
  • 1篇KI
  • 1篇MS
  • 1篇不育基因

机构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作物遗...

作者

  • 2篇周宽基
  • 1篇张金文
  • 1篇王鹏
  • 1篇王化俊
  • 1篇乔岩
  • 1篇杨文雄
  • 1篇王世红
  • 1篇王开芳

传媒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被引量:2
2013年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杂交,经连续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的有效保持。本文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育种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特别是提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使蓝粒标记基因Ba、雄性可育基因MS和花粉致死基因ki集中于4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以彻底解决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为杂交小麦在育种工作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王世红周宽基杨文雄王化俊
关键词:隐性核不育
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SSR标记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小麦雄性不育主要是通过花粉的败育表现,其不育材料对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国外研究表明,某些特定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F1表现的花粉部分不育现象,受控于核基因组花粉致死基因Ki,为了筛选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连锁标记,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定位该基因,克隆出花粉致死基因连锁标记片段,为小麦雄性不育种质材料的转育提供有效的选择标记。对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以‘中国春’和澳大利亚春小麦品种的BC1F1代作为定位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位于小麦6B染色体上85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再通过BC1F1定位群体进行验证,从中筛选出与目的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Xgwm626和Xgpw4138。运用Mapmaker 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Xgwm626和Xgpw4138与Ki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2 c M和6.9 cM,且2个SSR标记位于目的基因两侧,并将Ki定位于小麦6BL染色体上。研究结果为Ki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进一步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王鹏张金文周宽基乔岩王开芳王克婧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SSR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