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KD9901001)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吴中海姚建新武桂春杨欣德纪占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第三纪
  • 1篇牙形石
  • 1篇植被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系
  • 1篇盛冰期
  • 1篇暖期
  • 1篇剖面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大暖期
  • 1篇孢粉
  • 1篇孢粉化石
  • 1篇西藏纳木错
  • 1篇末次盛冰期
  • 1篇拉萨地块
  • 1篇湖面变化
  • 1篇化石
  • 1篇古气候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篇吴中海
  • 2篇纪占胜
  • 2篇杨欣德
  • 2篇武桂春
  • 2篇姚建新
  • 1篇吴珍汉
  • 1篇朱大岗
  • 1篇赵希涛
  • 1篇严富华
  • 1篇周春景
  • 1篇臧文栓
  • 1篇臧文拴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03
  • 1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被引量:6
2002年
拉萨地体的典中 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 ,其特征为 :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 ,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 ,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 (Alnipollenites)、桦粉 (Betulaepollenites)、枥粉 (Carpiniptes) ,山毛榉科的栎粉 (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 (Juglans pollenites) ,榆科的榆粉 (Ulmipollenites) ,椴科的椴粉 (Tiliapollenites)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 ;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 ,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 (Chenopodiaceae) ,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及蓼科 (Polygonaceae)等 ,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 ;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 ,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 ;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 ,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 ,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 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 ,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 (渐新统 )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 ,典中 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 那玛剖面的设?
纪占胜杨欣德臧文拴姚建新吴中海武桂春
关键词:孢粉化石拉萨地块第三纪
西藏拉萨地区三叠系诺利阶牙形石分带及其国际对比被引量:15
2003年
麦龙岗剖面位于西藏拉萨地区达孜县麦龙岗村 (N2 9°5 6′0 6″ ,E91°2 7′5 5″)。麦龙岗组中共发现牙形石 7属 :Epigondolella ,Hindeodella ,Priniodella ,Xaniognathodus,Lonchodina ,Metalonchodina和Enantiognathus属。其中Epigondolella属有 9种 ,包括 1新种和 1未定种 ,它们是E .primitia ,E .spiculata ,E .cf.spiculata ,E .tozeri,E .violinformissp .nov .,E .cf.triangularisuniformis,E .postera ,E .bidentata ,E .sp .。基于本次发现的化石材料 ,对西藏林周地区麦龙岗组进行新的牙形石带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 :?Epigondolellaprimitia ,E .spiculata ,E .tozer i,E .postera和E .bidentata等带。与毛力等 (1987)、Orchard(1983,1991,1994 )和Krystyn(1977)
纪占胜姚建新杨欣德臧文栓武桂春
关键词:三叠系牙形石分带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被引量:17
2003年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
关键词: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湖面变化古植被古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