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149) 作品数:5 被引量:21 H指数:2 相关作者: 李玲 潘声旺 罗竞红 何茂萍 吴云霄 更多>> 相关机构: 成都大学 中国科学院 延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基于红壤风化特征的典型污染物还原转化机制及其环境效应 土壤氧化铁是成土过程的产物,其形态和种类在指示土壤发生过程和形成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形成与转化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土壤中许多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与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都与氧化铁密切相关。热带、亚热带地区水... 陶亮 王永奎 陈曼佳 李芳柏关键词:红壤 文献传递 成都市蔬菜种植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GC-ECD检测、GC/MS-MS确证的方法分析成都市14个区县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水平、分布特征及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样点间OCPs残留量差异较大(20.18-104.33μg.kg^-1),近郊区县远低于边缘区县;被检出的18种OCPs中,DDTs与HCHs检出率最高(100%),残留水平为16.11-99.51μg.kg^-1与1.31-9.34μg.kg^-1,分别占OCPs残留总量的87.68%和8.15%,六氯苯次之(90%),灭蚁灵、环氧七氯、硫丹Ⅰ和γ-氯丹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44.29%-47.14%),多分布于近郊区县,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的检出率较低(32.86%-37.14%),多分布于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地;土壤中OCPs的各种异构体、代谢物变化规律显示,DDTs、HCHs残留主要源于早期的使用或大气输入,但不排除金堂、青白江、新津等地研究期内可能有DDTs输入,崇州、彭州、都江堰、大邑等地可能有HCHs输入;生态风险分析显示,HCHs残留对于土壤生物的风险较低,而DDTs则可能对鸟类和土壤生物具有一定生态风险. 潘声旺 罗竞红 何茂萍 李玲关键词:蔬菜地土壤 有机氯农药 生态风险 清水河流域的污染状况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调查了清水河流域3条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利用单污染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条主要河段均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其污染强度依次为十陵河道(MI=1.75)>人民塘支流(MI=1.71)>长林盘支流(MI=1.21);不同河段的污染特点、污染源也不一样,人民塘支流对氨氮、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及Cd、Cu、Hg、Cr6+、Pb、F、CN-等污染负荷的贡献较大,而长林盘支流对COD、BOD5、As等污染负荷的贡献较大.十陵河道汇集了来自上游河水及其沿岸的各种污染负荷,有机污染、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和无机污染交叉并存,水质最差.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潘声旺 何茂萍 李玲 许仁科关键词:水质 污染源 治理措施 土壤异化铁还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2年 铁是土壤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变价元素.异化铁还原是自然界中铁还原的主要方式.异化铁还原与有机污染物的转化、重金属的老化、固定及营养物质的转化过程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本文较为详细地综述了土壤异化铁还原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污染控制应用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王永奎 张一敏 周克成 孙剑辉关键词:土壤 异化铁还原 铁还原菌 污染控制 成都城区蔬菜地土壤中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011年 采用GC-ECD检测、GC/MS-MS确证的方法对成都城区14个区县蔬菜地土壤中23种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分析,以揭示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OCPs残留水平在不同区县间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0.18~104.33μg.kg-1之间,近郊区县(双流、龙泉驿、郫县、新都、温江)远低于边缘区县。被检出的18种OCPs中,DDTs、HCHs检出率最高(100%),残留水平为16.11~99.51、1.31~9.34μg.kg-1,分别占OCPs残留总量质量分数的87.68%、8.15%;六氯苯(HCB)次之(90%);灭蚁灵、环氧七氯、硫丹Ⅰ和γ-氯丹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44.29%~47.14%),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县;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的检出率较低(32.86%~37.14%),多分布于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地。土壤中OCPs的各种异构体、代谢物变化规律显示,DDTs、HCHs残留主要源于早期的使用或大气输入,但不排除金堂、青白江、新津地区近期可能有新的DDTs输入,崇州、彭州、都江堰、大邑地区可能有HCHs输入。 潘声旺 吴云霄 罗竞红 李玲关键词:蔬菜地土壤 有机氯农药 外加营养源作用下砖红壤中五氯酚还原转化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外加乳酸和蒽醌-2,6-磺酸钠等营养源条件下,玄武岩砖红壤中五氯酚的还原转化动力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玄武岩砖红壤中五氯酚的还原转化一级动力学常数为4.5×10 3d 1;添加乳酸或同时添加乳酸和AQDS,五氯酚的还原转化速率显著提高,其一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7.3×10 3d 1和14.3×10 3d 1。循环伏安试测结果表明,添加乳酸和AQDS促进了砖红壤中活性亚铁的生成,并显著降低体系的氧化半反应峰电位。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五氯酚、乳酸和AQDS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添加乳酸时,体系中微生物优势种群为梭菌,存在少量的具有铁还原能力的希瓦氏菌,未发现脱氯菌。因此,玄武岩砖红壤中五氯酚的还原转化主要是通过铁还原菌介导生成吸附态Fe(II)引起的活性亚铁还原脱氯机制。 陈曼佳 刘承帅 吴伟坚 童辉 李芳柏关键词:五氯酚 微生物群落结构 T-RF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