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AA203A01)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9H指数:7
- 相关作者:龚小宁汪建国顾泽茂可小丽李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秀丽隐杆线虫经福尔马林处理后上调表达基因的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对各种驱虫剂抗性机制的研究中。福尔马林被普遍用于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中,但是由于长期的应用,许多寄生虫对它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福尔马林刺激下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显示,经福尔马林处理后差异表达的有676个克隆,通过斑点杂交技术进一步筛选,对其中差异显著的161个克隆进行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发现:(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上调,这些基因编码包括线粒体呼吸链相关蛋白、含TPR序列的蛋白SGT-1、热休克蛋白、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胞吞过程相关蛋白、DNA复制和修复相关蛋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凋亡相关蛋白;(2)编码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和信号转导相关蛋白如转录激活因子FosB/c-Fos、G蛋白、细胞周期蛋白B、钙结合蛋白、核小体装配蛋白NAP-1等的基因的表达发生上调;(3)能量代谢和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有些基因的表达也发生上调;(4)除了以上已知功能的基因外,还有一些未命名蛋白质基因。这说明福尔马林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除了诱导细胞凋亡之外,还影响其他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生物体对福尔马林的抗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陈星桃王桂堂
- 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福尔马林抑制性差减杂交斑点杂交
- 水霉菌的形态及ITS区分子鉴定被引量:17
- 2010年
- 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患病黄颡鱼病灶处分离的水霉菌株(HSY)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18-23℃均能形成游动孢子囊,但只在20℃才大量释放游动孢子;在15℃培养约3周出现大量的藏卵器,多数顶生,形态与Saprolegnia litoralis和Saprolegnia ferax的均非常相似。序列比对分析显示,HSY菌株与S.litoralis、S.bulbosa、S.oliviae、S.longicaulis、S.ferax、S.mixta和S.anomalies的ITS区(包括5.8S rDNA)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选的真菌分为3个群,HSY落于第一个群,MP树显示HSY菌株与S.litoralis、S.bulbosa、S.oliviae、S.longicaulis、S.ferax以及S.mixta枝系均互相平行,而NJ树显示其与S.ferax和S.mixta更近。综合形态学、ITS区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将HSY菌株暂定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
- 可小丽汪建国顾泽茂李明龚小宁
- 关键词:卵菌纲水霉系统发育
-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被引量:30
- 2008年
-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 冯雪吴志新祝东梅王艳庞素风于艳梅梅小华陈孝煊
- 关键词:胞外酶
- 皮质醇对黄颡鱼成鱼吞噬细胞和补体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皮质醇混饲投喂的方法,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慢性应激,研究皮质醇对黄颡鱼成鱼吞噬细胞呼吸暴发和血清补体旁路溶血活性(ACH50)的影响。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皮质醇混饲投喂可使血清皮质醇浓度持续显著升高,各周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采用皮质醇混饲投喂的方法可模拟自然慢性应激情况下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持续显著升高。从第2周开始头肾吞噬细胞的呼吸暴发功能显著下降(P<0.05),证明皮质醇对头肾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产生显著抑制作用。10mg/kg剂量组,ACH50在投喂第2、第5、第6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mg/kg剂量组,ACH50从第2周开始一直都极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证明皮质醇显著抑制血清补体旁路溶血活性,且血清皮质醇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
- 田珍刘小玲丁益群刘旭博
- 关键词:皮质醇黄颡鱼
- 黄颡鱼河鲈源吸虫和黄颡前驼形线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被引量:8
- 2008年
- 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对湖北省梁子湖黄颡鱼的胃部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发现4种寄生蠕虫,即: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和河鲈源吸虫(Genarchopsis goppo),本文主要报道了黄颡前驼形线虫的频率分布,以及河鲈源吸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黄颡前驼形线虫的感染率为96.70%,平均丰度为21.59±23.37,方均比为25.2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不成功(p<0.001),没有发现表示"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关系的凸形曲线,寄生虫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3038,p<0.001;Rx,y=0.3938,p<0.001);河鲈源吸虫的感染率为48.61%,平均丰度为2.45±5.44,方均比为12.0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成功(p=0.29),其"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的关系呈凸形曲线,并且伴随着聚集度的下降,感染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1694,p<0.001;Rx,y=0.2449,p<0.001)。河鲈源吸虫感染的高峰期发生在春季、晚秋和初冬,各月份间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有显著的差异(G=93.4>χ20.05[17]=27.58;F=16.7,p<0.001)。寄生虫本身的生活史模式可能是引起河鲈源吸虫显著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 李文祥王桂堂吴山功姚卫建聂品
- 关键词:黄颡鱼寄生虫种群动态
-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可小丽汪建国苑晶龚小宁
- 关键词:HE染色组织病理
-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双层平板法,以滤膜过滤的方法来收集噬菌蛭弧菌,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udrophil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宿主菌,进行噬菌蛭弧菌的分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酶检测和寄生性确认对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未使用滤膜过滤,采用自来水琼脂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蛭弧菌的效果较好;并经过接触酶和寄生性检测初步鉴定此BD-SP01菌株为噬菌蛭弧菌。
- 郑英珍汪建国李明可小丽龚小宁
- 关键词:噬菌蛭弧菌
- 皮质醇对黄颡鱼腹腔炎性吞噬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重要应答。以皮质醇混饲投喂的方法,模拟自然发生的应急反应,研究了应激激素皮质醇对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腹腔注射液体石蜡后诱导的黄颡鱼腹腔渗出炎症细胞主要包括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EGC)。注射后2 d,腹腔渗出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占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的61.5%±1.1%);注射后6 d、10 d则以巨噬细胞为主(在嗜中粒细胞、巨噬细胞和EGC分类计数中分别占77.8%±2.8%和82.3%±1.1%);注射后6 d出现EGC,随后数量逐渐增加。炎症过程中腹腔渗出嗜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福尔马林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F-SA)的吞噬率和硝基四氮唑蓝(NBT)反应阳性细胞率逐渐上升。皮质醇混饲投喂使腹腔渗出巨噬细胞比例和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在注射液体石蜡后6 d时显著下降,而EGC比例显著上升。
- 史春路刘小玲葛海燕
- 关键词:皮质醇黄颡鱼
- 蟹累枝虫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 2010年
-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及电镜技术对蟹累枝虫(Epistylis eriocheiri)的形态学、表膜下纤维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1)光镜下该种群体双叉分支,活体时虫体表膜柔软,完全伸展时呈长筒状;大核马蹄形,呈横位;伸缩泡单个,斜卧口围缘下方。口围缘纤维上连细密的环状纤维,下接两端较为粗壮,中间细长的纵长纤维,构成了连续的表膜下纤维系。(2)电镜下该种表面具沟、嵴、横纹结构,沟嵴相互交错;口围纤毛花瓣状;虫体表膜层呈齿状,具嵴状突起、泡间微管、表膜孔,胞质层包括内含胞器单一的致密原生质层和富含胞器的疏松原生质层。研究对该种的上述特征在虫体的收缩机制及与其他相似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叶灵通汪建国凌飞李明龚小宁
- 关键词:缘毛目形态学纤毛表膜
- 黄颡鱼头肾的组织发生与组织结构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为深入了解黄颡鱼的免疫机能,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孵化后1~48d的黄颡鱼鱼苗头肾的组织发生进行了观察;对5月龄幼鱼和成鱼头肾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出膜后1d,头肾仅由肾小管组成;出膜后2d,头肾小管间出现未分化的细胞团;出膜后7d,头肾小管间出现淋巴细胞团;此后淋巴细胞及造血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出膜后26~43d,肾小管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头肾完成由排泄器官向淋巴器官的转变。黄颡鱼头肾含丰富的静脉血管、血窦以及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各类免疫细胞。肾上腺组织细胞分布于头肾门静脉以及头肾组织中静脉管周边。其幼鱼头肾所含酸性颗粒细胞较成鱼头肾丰富,而成鱼头肾则具有较多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且常常在血管附近聚集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 刘小玲葛海燕顾泽茂
- 关键词:黄颡鱼头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