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08)
- 作品数:22 被引量:323H指数:10
- 相关作者: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周伟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EHC18(100mmX2.1mm,1.7g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_3mL/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10种成分线性关系分别为绿原酸Y=294.09肿17624;芹糖甘草苷Y=19.296x+748.42;毛蕊异黄酮苷Y=670.8x+11121;木犀草苷Y=490.45Ⅸ+2938.3;甘草苷y=33.489x+555;阿魏酸y=127.76x+1343.5;异甘草苷y=57.87X+804.81;哈巴俄苷y=13.125X-20.365:甘草素Y=29.057x+367.71;肉桂酸y=72.867x+1301.5,且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0%104.67%,RSD值均小于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10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 程健狄留庆李俊松赵晓莉周伟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
- 在体肠循环法研究连翘酯苷A的肠吸收机制被引量:18
- 2010年
- 考察药物浓度、不同肠段、pH、细胞旁路以及代谢酶(CYP3A)和转运体(P-gp、MRP2和SGLT1)的底物、抑制剂对连翘酯苷A吸收的影响。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研究不同浓度(2.6、5.2和10.4μg.mL?1)的连翘酯苷A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连翘酯苷A在大鼠肠道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可推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连翘酯苷A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可能为被动扩散,且无特定的吸收部位。在大鼠肠循环液中加入4μg.mL?1环孢素、50μmol.L?1咪达唑仑后,循环液中连翘酯苷A的剩余药量分别为466.160和463.429μg,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且随着环孢素、咪达唑仑浓度的增加,循环液中的剩余药量呈增加趋势;加入50μmol.L?1地高辛、10μg.mL?1 EDTA后,循环液中连翘酯苷A的剩余药量分别为325.110和369.888μg,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随着地高辛、EDTA浓度的增加,循环液中的剩余药量呈降低趋势;而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对循环液中连翘酯苷A的剩余药量几乎无影响。由此推断,连翘酯苷A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同时存在细胞旁路转运,且P-gp及CYP3A酶的底物对连翘酯苷A的吸收呈剂量依赖性的影响。
- 周伟狄留庆毕肖林陈乐天杜秋
- 关键词:连翘酯苷A
- 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抗菌效应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抗菌效应权重和相关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L8(27)表对双黄连口服液中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不同组合,观察各活性成分组合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得出其MIC、MBC和抑菌环直径,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种主要活性成分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权重依次为:黄芩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连翘苷;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权重依次为:连翘酯苷A>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对真菌代表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权重依次为:黄芩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连翘苷。结论连翘酯苷A、黄芩苷为双黄连口服液抗菌药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连翘酯苷A在该复方中含量远低于黄芩苷,但在复方抗菌药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田乐周伟狄留庆俞晶华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 关键词:双黄连口服液活性成分体外抗菌正交试验设计
- 甘草吸收代谢特征与机制及其配伍用药相互影响研究与思考被引量:10
- 2012年
-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 刘卉陈乐天恽菲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蔡宝昌
- 关键词:甘草甘草皂苷甘草黄酮吸收代谢配伍机制
- 环糊精包合药物胃肠道转运过程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2年
- 环糊精包合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增加挥发性或不稳定性成分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环糊精包合对药物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探讨包合物胃肠道给药后环糊精对包合的客分子药物吸收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包合物中药物在胃肠吸收过程中释放与跨膜转运规律奠定基础。
- 徐晓琰恽菲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康安
- 关键词:环糊精生物利用度包合物胃肠道转运
- 中药传统丸剂的释药特点与机制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现代药剂学理论研究,从中药丸剂的结构特征、物料组成、制剂工艺、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剂学实践等方面,并结合对中药丸剂的释药特点和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丸剂的应用和剂型改进奠定理论基础。
- 王娟狄留庆单进军
- 关键词:释药机制
-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08
- 2013年
- 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提取物之一,具有扩张血管、调血脂、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保护缺血损伤、抗炎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总结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特性,分析引起其生物利用度低的可能原因,从生物药剂学等角度探讨提高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旨在为银杏叶提取物相关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 汪素娟康安狄留庆张圣洁田乐周伟恽菲单进军赵晓莉毕肖林
-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药动学生物利用度生物药剂学
- 中药浸膏粉体吸湿及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4
- 2011年
- 中药浸膏粉体通常吸湿性强,对中药制剂的成型影响较大,是长期困扰中药药剂生产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研究工作实践,分析中药浸膏粉体吸湿的过程与吸湿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寻求改善中药浸膏粉体吸湿性的合理方法。
- 金慧臻狄留庆汪晶吕志阳付廷明王令充
- 关键词:吸湿改性技术
- 不同湿度环境下中药浸膏粉体吸湿动力学模型拟合优选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筛选可以准确描述中药浸膏粉体吸湿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科学量化吸湿过程,为进一步研究通过中药浸膏粉体改变物理性质来控制吸湿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5种模型分别对51种代表性中药浸膏粉体在低、中、高3种相对湿度(33%、57%、73.5%)环境下的吸湿速率曲线进行拟合,以拟合度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RSS)、信息准则(AIC)值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拟合较优的动力学模型。结果双指数模型和威布尔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中药浸膏粉体吸湿的动力学过程,但双指数模型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适用性较威布尔模型好。结论双指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动力学过程。
- 朱诗竟丁青龙狄留庆赵晓莉王令充祖强
- 关键词:相对湿度动力学模型
- 鼻用制剂黏膜吸收试验方法应用进展
- 2011年
- 鼻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由于鼻腔黏膜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其独特的吸收机制,导致鼻黏膜给药具有诸多优势:第一,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第二,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第三,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第四,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鼻腔给药制剂发展迅速,
- 田乐狄留庆董宇赵晓莉毕肖林
- 关键词:鼻腔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