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9419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94190-24) 作品数:10 被引量:183 H指数:8 相关作者: 马在田 王华忠 徐蔚亚 郑伟 辛可锋 更多>> 相关机构: 同济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自然科学总论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共聚焦点层析速度建模方法 被引量:14 2005年 讨论了基于双聚焦成像理论的层析速度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该反演方法实现成像速度模型的迭代更新,使最终模型速度更接近于实际地层速度。由双聚焦成像产生的共聚焦点(CFP)道集是一个部分偏移过的道集,借助于反射层析思想,利用逆时聚焦算子和共聚焦点响应两者之间的时移,通过算子的更新来反演地层速度的更新量。该方法用向量参数化来描述速度模型,用摄动法来更新模型参数,因此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利用大庆油田的模型数据和胜利油田的实际地震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得到了改善。 辛可锋 王华忠 马在田 高静怀 郑伟关键词:共聚焦点 模型参数 层析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立体地震成像 被引量:26 2001年 ,徐蔚亚 ,王建民 ,马在田 .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立体地震成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5 ) :5 17~ 5 2 5 本文从三维声波方程出发 ,通过引入参考速度 ,推导出折射项和绕射项方程 ,并对绕射项进行优化展开 ,得到适应任意变速情况下的 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程及其差分格式 ;讨论了有限差分法的误差补偿、波场成像条件 ;基于波场传播的线性叠加原理 ,在一定成像条件下 ,提出了把地面地震记录、VSP记录及井间地震记录偏移到同一成像空间的完整的地震成像方法——立体地震成像。立体地震成像的实质是 :地面地震数据、VSP数据及井中反射地震数据的成像过程可以统一成一个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过程 ,同时 ,每种数据的成像结果也可以单独输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 ,在立体地震成像过程中 ,每一种观测方式对目标地质体的照明范围不同 ,它们对目标地质体的成像互为补充与加强 。 王华忠 徐蔚亚 王建民 马在田关键词:VSP数据 波场外推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勘探 地震勘探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19 2001年 程玖兵 ,王华忠 ,于富文 ,马在田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5 ) :5 2 6~ 5 32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 (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 )可以在共炮道集上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上述算法中 ,共炮道集为了兼顾各种波传播角 ,每炮偏移都要考虑相当多的边道 ,并且炮点和检波点要分别向下外推 ,因而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的深度偏移方法 ,它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成像 ,其步骤为 :1在高频假设条件下 ,把共炮检距道集波场延拓公式中的积分运算进行稳相近似 ,得到波场延拓的相移公式 ;2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 ,可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 ,进而可得到最终波场延拓值。脉冲响应测试和理论模型试算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 。 程玖兵 王华忠 于富文 马在田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勘探 基于微机群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并行算法 被引量:3 2004年 针对分布式微机群并行系统特点,设计出一个高效实用的并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算法。使用MPI编程,将该算法在微机群上实现。通过使用合理的优化策略,解决了影响微机群计算效率的输入/输出瓶颈问题。在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的CB地区进行的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并行算法具有很高的并行效率和良好的可扩展性。 王进关键词: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地质 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 被引量:7 2001年 任意介质中的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是复杂介质情况下Kirchhoff积分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走时层析成像的核心.走时算法的效率及精度决定了成像方法的应用范围及效果,对复杂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波成像时需要有稳健的走时计算方法.本文把Schneider等提出的用动态规划法计算二维任意复杂介质中走时的方法推广到三维.此方法的核心是构造从源点到当前计算点的平均慢度,基于Fermat原理,用球面波近似导出走时计算所用的公式,并用动态规划法搜索到达当前计算点的初至走时.它适用于任意复杂的介质情况,对速度差异没有限制,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各个可能的方向到达当前计算点的初至波.首波及回转波的初至走时也能正确地计算出来.各种理论速度模型上的走时计算及胜利油田某探区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功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王华忠 方正茂 匡斌 马在田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被引量:32 2001年 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实现了一种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并在 2 D空间进行了Marmousi模型炮集数据的处理 .通过与Split StepFourier、Phase Screen和稳定的Born近似叠前深度偏移等方法比较 ,认为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不仅在效果上要优于前三者 ,而且还能更好地处理速度横向变化 .在散射波场计算中 ,使用了一个更稳定的散射波场计算公式 ,扩大了拟线性Born近似的应用范围 ,使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适应更强的横向速度变化 .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关键词:GREEN函数 散射波场 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波 散射波场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实践 被引量:48 2004年 共反射面元 (CommonReflectionSurface)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 ,实现共反射面元叠加依赖于 3个波场属性参数的确定 ,它们分别是零偏移距射线的出射角α、Normal波和NormalInci dentPoint波出射到地表的波前曲率半径RN 和RNIP.在CRS叠加的理论基础上 ,本文阐述如何在实际数据上实现CRS叠加 .首先 ,通过简洁的一维相关性分析在常规叠加剖面上找到对应该共反射面元的一组初始波场属性参数(α ,RN,RNIP) ,然后在对应的叠前数据上应用最优化算法对这组参数进行优化处理 ,相比初始属性参数 ,优化后的属性参数能够更好地聚集来自地下反射层的能量 ,最后应用优化后的属性参数实现最优CRS叠加 . 杨锴 王华忠 马在田关键词:共反射面元 数据驱动 单纯形法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 被引量:20 2002年 王华忠 ,徐蔚亚 ,徐兆涛 ,匡斌 ,马在田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3) :2 2 4~ 2 2 9DMO和叠前时间偏移对于改善速度分析及叠加效果 ,最终提高剖面成像质量都是很有用的工具 ,一般在共偏移距道集中进行。其实现方法有多种 ,如等价偏移距方法 (equivalent offset migration,Bancroft et al,1994 )、DMO+PSI(prestack imaging)方法 (Gardner,1986 )和非成像的炮集偏移 (non- imaging shot- record m i-gration,Berryhill,1996 )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一个新定义的偏移距替代原来的偏移距。在每一种方法中 ,成像过程都归结为以新偏移距定义的共反射点双曲线型时—距关系上的动校正。本文中 ,我们证明了不同方法的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有其共同起点——双平方根算子 ,说明它们在原理上是等价的 ;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的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王华忠 徐蔚亚 徐兆涛 匡斌 马在田关键词:DMO 叠前时间偏移 地震勘探 CFP道集交互速度分析 被引量:20 2005年 基于双聚焦成像理论,本文提出一种共聚集点(CFP)道集交互速度分析方法,用于建立初始成像速度模型,完成从时间层位到深度层位、从时间域速度场到深度域速度场的转换。该方法根据旅行时相等原理确定地层速度,以成像质量最优作为速度正确性的判别标准。根据时间解释结果计算CFP响应曲线和时移曲线是CFP道集交互速度分析方法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关键一环,也是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新贡献。此方法具有实现灵活、过程稳定、分析结果比较准确的特点。通过对大庆地震数据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的速度建模验证了方法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辛可锋 王华忠 马在田 郑伟关键词:共聚焦点道集 叠前深度偏移 CFP 道集 地震数据 Seismic wave imaging in visco-acoustic media 被引量:8 2004年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rth may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lastic solids and viscousliquids. That is to say, the amplitude will be attenuated withdifferent frequency and the phase will be changed in the seismicdata acquisition. In th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his effect mustbe compensated.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a visco-acoustic wavepropagator which is of better calculating stability and tolerablecalculating cost (little more than an acoustic wave propagator).The quite good compensation effect is demonstrated by thenumerical test results with synthetic seismic data and real data. WANG Huazhong ZHANG Libin MA Zaitian关键词:SEISMIC WAVE WAVE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