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特基金(1085-1022) 作品数:5 被引量:285 H指数:5 相关作者: 魏也华 陈雯 吕冰洋 金志丰 袁丰 更多>> 相关机构: 犹他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福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2 2009年 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在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动态交互作用下实现的。通过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来挖掘决定分工深化、知识创造的因素,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关系及其影响集群成长的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是解决"分工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冲突"的一种高效产业组织模式,也是同时实现劳动分工协调与知识协调的一种高效协调机制;市场需求扩大、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扩散之间互动引致的收益递增和集群租金,构成了集群成长的关键机制。而在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中,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创业家的兴起、知识传播通道的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 苗长虹 魏也华关键词:产业集群 分工深化 知识创造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中国梯度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增进——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3 2009年 中国特有的梯度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空间相关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历程,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间经济效率提高的路径、源泉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效率提高有三种路径,即微观技术效率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它们分别来自针对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区域间经济效率提高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资本结构改善、政府生产性支出扩大和以产品市场发育、非国有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可有效地推动经济效率提高,而投资过快增长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对经济效率提高产生抑制作用,教育水平、要素市场发育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不显著。 吕冰洋 余丹林关键词:经济效率 空间计量经济 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 被引量:105 2010年 高科技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区域竞争的关键,但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极不平衡.空间要素显著影响高科技企业区位选择及空间集聚。针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省等大尺度单元.本文引入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探讨了1996—2006年间苏州市区不同空间尺度上信息通讯企业的时空集聚特征。研究发现:在0~6km的尺度上,信息通讯企业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并随着尺度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集聚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空间集聚的“热点地区”逐渐从老城区向外围推移.但是集聚峰区依然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及其外围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同时.新企业的选址与原有企业的分布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运用计数模型的计量结果也表明企业集聚特征对新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起作用的还有地方政府政策影响下的开发区建设、城市内外交通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金志丰关键词:区位选择 点模式 质疑区域生产率测算:空间视角下的分析 被引量:13 2009年 近几年,有大量的文献对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本文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这些研究一般忽视省份经济空间相关性和各区域生产函数差异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引入空间分析的方法论,介绍了文献中较少采用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估计。进而,参考面板数据分析的优点,本文创新性地在GWR方法基础上,引入时间的概念,利用时空同质假设,提出新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三维或同质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简称HGTWR方法。运用HGTWR方法,本文对1998-2005年我国省份经济TFP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是随时空而变化的;省份经济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呈"西—中-东"排列;我国经济增长中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并不低,说明我国近期经济增长并非是低效增长。 余丹林 吕冰洋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地理加权回归 发达地区制造业集聚和水污染的空间关联——以无锡市区为例 被引量:59 2011年 制造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效应。论文拟以无锡市区为例,利用核密度函数(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对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评价,按照河流自然综合特征划分的环境单元进行污染物分布格局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污染企业分布密度—COD排放量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制造业与河道污染物分布格局的定量关系,揭示制造业集聚和水污染的空间关联性。模型分析表明:无锡市区的污染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向郊区和环境非敏感区集聚的趋势,污染强度以主要运河为轴线向两翼地区逐渐衰减,二者空间格局的关联性存在行业差异性,污染物分布与纺织、石油化工业以及冶金业集聚和扩散格局的空间关联性较为显著,而与食品制造业和造纸印刷业的空间关联性则不显著。论文进一步根据产业集聚与污染格局的空间关联模式,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低集聚—高污染、高集聚—低污染四种类型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准入导向。本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之间关联机理探讨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作为制造业布局调整的科学依据。 高爽 魏也华 陈雯 赵海霞关键词:产业集聚 核密度函数 水污染 制造业 空间自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