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60176)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张爱勤朱进忠侯真珍何爽李晓晔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苜蓿
  • 3篇种子
  • 2篇种子产量
  • 2篇花部
  • 2篇花粉
  • 2篇传粉
  • 1篇等位
  • 1篇等位酶
  • 1篇等位酶分析
  • 1篇杂花苜蓿
  • 1篇绒毡层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区
  • 1篇生态区域
  • 1篇水分
  • 1篇水分亏缺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刈割
  • 1篇苜蓿品种

机构

  • 9篇新疆大学
  • 5篇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张爱勤
  • 4篇朱进忠
  • 2篇何爽
  • 2篇侯真珍
  • 1篇谭敦炎
  • 1篇朱红娟
  • 1篇王霞
  • 1篇白岚
  • 1篇马生军
  • 1篇方晴
  • 1篇夏荣
  • 1篇赵云
  • 1篇李晓晔
  • 1篇左秀丽
  • 1篇杨强

传媒

  • 5篇中国草地学报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
2010年
概述了苜蓿传粉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包括苜蓿传粉生态、交配系统、结实特性等,介绍了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
张爱勤
关键词:苜蓿传粉生物学
新牧1号杂花苜蓿交配系统的等位酶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不连续系统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的交配系统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苜蓿的自花粉早熟及克隆生长习性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群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均为50%,其中,子代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8,平均每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7,亲代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6,平均每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2)子代和亲代居群的固定系数F平均值分别为-0.0067,-0.15,都偏离了F=0下的平衡状态,子代和亲代都属于高异交率的外繁育类型,但从固定指数的大小看,子代的异交率与亲代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苜蓿的自花粉早熟、克隆生长习性和昆虫传粉造成的自花粉滞留导致了自交率的提高,因其严格的自交不亲和系统在保证较低的自交率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使得种群的遗传结构仍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保持着较高的异交比例。
张爱勤朱进忠
关键词:等位酶苜蓿
新疆两个苜蓿品种的核型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对新疆的两个苜蓿品种"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核型都为2B,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32=2M+24m+4sm(4SAT)+2st和2n=4x=32=10M+6m+8sm(SAT)+8t。
白岚张爱勤方晴杨强
关键词:苜蓿染色体核型分析
不同灌溉模式下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花部特征对水分亏缺的响应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苜蓿种子产量各构成因素及花部特征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水分影响种子产量形成的机制,为当地苜蓿种子田灌水模式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期,观测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花部特征参数的响应,分析水分的影响机制,确定适应的灌水模式。【结果】在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花序数/枝(18±1.56)、荚果数/枝(73±3.99)、结荚率/序(57.6±1.97)、种子数/枝(2 373.38±47.58)均处于较高水平。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结论】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种子产量。可能早春融雪保证了现蕾期较高土壤含水量的留存,使得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
侯真珍张爱勤朱进忠
关键词:苜蓿灌溉模式花部特征
新牧I号杂花苜蓿异交机制与自花粉的生殖干扰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控制试验和荧光观测等手段对新牧I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XinmuNo.1'柱头可授期与最佳授粉时间、自花粉的堵塞效应、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状况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苜蓿柱头可授期与单花寿命具高度的同步性,在单花开放的第1天授粉,传粉效率最高,结荚率达65.17%±2.01%(P<0.01),为柱头的最佳授粉时期;在单花开放后第4天授粉,其结荚率仍达34.25%±6.73%。(2)自花授粉比异花授粉有着较低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度;清除柱头自花粉后再授异花粉,其结荚率/花序和荚内种子粒数由原来的51.76%±5.37%和2.11±0.18粒,提高到72.31%±6.24%(P<0.01)和3.46±0.25粒(P<0.01),自花粉对柱头的堵塞效应非常明显。(3)在繁育系统中,苜蓿采取了雌雄异熟和自交不亲和两套机制来避免自交,但是由于其独特的花结构,即使雄蕊先熟,在保证苜蓿异交机制中也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而其典型的自交不亲和系统,虽然保证了苜蓿较低的自交率,却无法避免自花粉的生殖干扰。
张爱勤谭敦炎朱进忠
关键词:苜蓿
迁地条件下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对不同生长区域的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迁地条件下的苜蓿花期较原生长地推迟10d左右。(2)迁地条件下每单花胚珠数为(9.5±0.61),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为(4454±463)花粉粒和(0.32±0.08)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达(38.7±2.4)%,花粉传递效率P/O值为(472.56±52.24)。原生长地每单花胚珠为(11.8±0.7)个,提供的报酬为(3213±250)粒花粉和(0.95±0.06)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为(17.07±2.29)%,P/O值为(272.86±30.12)。在原生长地,大叶苜蓿较高的花蜜量可能限制了花粉的发育,使得苜蓿单花的花粉数量明显低于迁地条件下的花粉数量。而花粉的败育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花粉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3)迁地条件下,构成苜蓿花部综合征的诸因素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张爱勤赵伟赵云王霞左秀丽
关键词:花部综合征开花物候苜蓿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对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植株的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以及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第1年的苜蓿单株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产量的12.61%,种子产量与其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依次为:荚果数/株>分枝数/株>花序数/株>茎粗>千粒重>株高。单株种子产量(y)与荚果数/株(x1)、茎粗(x2)、分枝数(x3)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1.028+0.018x1+1.979x2+0.403x3(R=0.901);生长第3年的苜蓿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的9.05%,种子产量与其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依次为:荚果数/枝>花序数/枝>荚内种子数>分枝数>单花数/序>结荚率/序>千粒重。单枝条种子产量(y′)与荚果数/枝(x1′)、荚内种子数(x2′)、单花数/序(x3′)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3.576+0.041x1′+0.374x2′+0.098x3′(R=0.941)。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强弱显著不同。种子产量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构成产量的各因素应该有一个最佳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任何一个因素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最终影响到种子产量。
张爱勤朱进忠王建国侯真珍
关键词:苜蓿种子产量
新疆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连续2年对新疆4个生态区域8个观测点的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的败育率不同,而同一生态区不同观测点之间也不同;2008年北疆塔城地区3个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05±5.33)%,(23.41±3.76)%,(29.80±5.45)%,(P<0.05);伊犁地区为(28.34±3.19)%;呼图壁两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5);南疆地区2个观测点的北疆小叶与新疆大叶苜蓿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79±2.89)%,(26.51±4.74)%,(P<0.05);2)同一观测点不同年份之间苜蓿花粉的败育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2007,2008连续2年对新疆呼图壁种子基地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与新疆大叶苜蓿进行观测显示:2007年2个苜蓿品种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37.96±2.10)%,(38.70±2.40)%;2008年则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1);3)在群体水平上,花期不同阶段花粉败育率没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株上苜蓿花粉的败育率在单花之间差异很大,但没有明显的位置和时间效应;4)从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看,无明显的制约因素影响花粉的发育。受环境因素影响,绒毡层降解时期的波动是导致同一苜蓿品种在年份和区域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何爽张爱勤夏荣李晓晔朱红娟
关键词:苜蓿绒毡层环境因素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张爱勤何爽马生军
关键词:苜蓿花期调控刈割传粉效率种子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