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433)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恒义郑筱祥张科平孙超章怀坚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大鼠脑电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通过睡眠剥夺(SD)疲劳模型大鼠造模过程中动态脑电的分析,研究疲劳程度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动态变化。方法本文采用小水站台睡眠剥夺动物疲劳模型,连续72 h记录造模过程中以及恢复48 h大鼠的行为和脑电信号;应用自行开发的脑电分析程序计算分析时间窗内脑电的α,θ,β波频谱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及(α+θ)β/比值;并分析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清醒活动(WA)、清醒安静(WQ)及慢波睡眠(SWS)状态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在睡眠剥夺后,β波频带能量占总能量百分比参数在3种状态下均呈上升趋势,(α+θ)β/比值呈下降趋势;2个参数在清醒活动状态下持续变化到35h左右达到峰值并维持,恢复24 h后参数可回到基线水平;清醒安静状态的变化延迟约20 h,但同样在40 h左右达到峰值并维持,恢复期参数值回复缓慢;慢波睡眠状态下参数睡眠剥夺初期变化剧烈,但10h后即持续缓慢回复,70 h左右达基线水平。结论小站台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实验对大鼠脑电特征有明显影响,β波频谱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和(α+θ)β/值可作为中枢疲劳程度的评价指标。
- 张恒义邵晓卓周骏
- 关键词:睡眠剥夺脑电功率谱分析
- 微透析探针在体透析时间对氨基酸回收率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在体透析不同时间后微透析探针的氨基酸体外回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透析系统对使用前后的探针进行氨基酸标准液的体外透析,氨基酸标准液和探针透析液则用柱前衍生法配合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用再生纤维素膜制作的微透析探针在使用不同时间之后,天冬氨酸(A sp)、谷氨酸(G lu)和γ-氨基丁酸(GABA)体外回收率不完全相同(A sp:F=19.669,P=0.000;G lu:F=103.955,P=0.000;GABA:F=3.454,P=0.040);牛磺酸(T au)无显著性差异(F=2.001,P=0.152)。在使用6 h后,A sp、G lu、T au和GABA的回收率剩余百分率(RRP)分别为64.34%、67.36%、103.11%和98.23%,其中A sp、G lu有显著性下降(A sp:P<0.01,G lu:P<0.05)。在使用12 h后,A sp、G lu、T au和GABA的RRP分别为43.44%、24.42%、77.45%和67.36%,A sp、G lu和GABA有显著性下降(A sp:P<0.001,G lu:P<0.001,GABA:P<0.05)。在使用24 h后,A sp、G lu、GABA的RRP分别为36.26%、12.24%、89.48%和71.35%,A sp、G lu和GABA有显著性下降(A sp:P<0.0001,G lu:P<0.0001,GABA:P<0.05)。结论:在体透析可引起氨基酸回收率的下降,透析时间越长,回收率下降越大。故在进行脑微透析实验时,探针的在体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为了提高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应对探针的回收率进行适当校正。
- 张科平张恒义郑筱祥
- 关键词:微透析氨基酸类
- 动物脑电-行为同步记录及分析系统被引量:4
- 2009年
- 设计并构建一套动物脑电-行为同步记录及分析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动物行为实验装置、脑电信号与行为图像的同步记录子系统、脑电信号分析和处理子系统.当动物在实验装置中进行特定行为时,同步记录子系统同时记录动物的脑电信号和行为图像,通过分析和处理子系统,提取脑电信号的特征值,为大脑神经活动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平台.记录并分析大鼠在进行前肢的"伸-缩"运动时运动皮层的神经元集群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的初级运动皮层中神经元分布式活动与前肢的动作模式密切相关,通过解读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集群电信号,可以获得大鼠前肢的运动信息,准确判断和区分前肢不同的动作模式.
- 张韶岷陈卫东孙超于毅章怀坚江君代建华张恒义郑筱祥
- 关键词:神经编码脑机接口
- 基于视觉的大鼠肢体运动自动分析系统被引量:1
- 2011年
- 设计并实现了实验大鼠肢体运动自动分析系统,系统由通用视频设备和计算机硬件组成,采用基于颜色标记的运动捕捉技术,提出了一种RGB空间映射到HSV空间的快速转换方法,以及快速颜色分类算法结合轮廓搜索算法得到标记点坐标,提取肢体运动学特征参数,并应用于步态行为分类和识别。实际测试平均每帧处理时间小于10 ms,识别正确率97%,表明系统简单、实时和有效。
- 王松张恒义
- 关键词:肢体运动
- 大鼠压杆行为的运动皮层局部场电位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提取与大鼠右前肢运动相关联的初级运动皮层场电位的信号特征,并探讨依据局部场电位(LFP)识别前肢运动行为的可行性。方法:4只SD大鼠通过训练习得压杆取水操作,然后在左右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分别植入多通道束状微电极,术后恢复后进行大鼠压杆行为实验,以2 kHz/s速率记录深部脑电信号及压杆状态信号,同步记录行为过程的视频信号。以通道间的差分信号作为局部场电位信号,分析局部场电位信号的时域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以压杆状态信号和视频分析为判定依据,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局部场电位信号在大鼠压杆动作时明显增强,不同通道的局部场电位信号幅值、波形有差异,表明与前肢运动相关联的M1区局部场电位信号有空间分布特征;依据阈值准则从局部场电位信号检测压杆行为的检出率为80%。结论:依据局部场电位信号特征对大鼠前肢运动进行检测具有可行性。
- 周立张恒义
- 基于FPGA的实时QRS波检测系统设计被引量:1
- 2010年
- 根据在线心电信号自动分析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QRS波检测解决方案和硬件结构。该方案采用离散小波变换(DWT)算法结合阈值检测算法进行特征点提取,克服了传统算法受噪声、基漂、杂波等影响的缺点,逻辑简单,适合硬件实现。
- 王静张大慧张宏
- 关键词:QRS波检测离散小波变换现场可编程门阵列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