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0B031600126)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黄宪章庄俊华王建兵林海标郑松柏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临床化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丝氨酸...
  • 1篇增殖
  • 1篇质粒
  • 1篇质谱
  • 1篇质谱技术
  • 1篇水质
  • 1篇丝氨酸
  • 1篇苏氨酸
  • 1篇苏氨酸激酶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抑制
  • 1篇尿素
  • 1篇青蒿
  • 1篇青蒿琥酯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细胞
  • 1篇肿瘤细胞增殖

机构

  • 6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黄宪章
  • 4篇庄俊华
  • 4篇郑松柏
  • 4篇林海标
  • 4篇王建兵
  • 3篇柯培锋
  • 3篇徐建华
  • 2篇徐宁
  • 2篇万泽民
  • 1篇沈素云
  • 1篇曾小伟
  • 1篇马艳
  • 1篇陈炜烨
  • 1篇沈素晶
  • 1篇张战锋
  • 1篇韩丽乔
  • 1篇黄来强
  • 1篇黄颖
  • 1篇王东梅

传媒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质谱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3年
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检测分析技术,通过将待测样本转换成高速运动的离子,根据不同的离子拥有不同的质荷比(m/z)进行分离和检测目标离子或片段,然后依据保留时间和其丰度值进行定性和定量。
韩丽乔庄俊华黄宪章
关键词:质谱技术
pET32a-AKT1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2014年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ET32a-AKT1,利用原核表达体系表达AKT1蛋白。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AKT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与pET32a质粒融合,并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及原核菌株BL21(DE3),采用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蛋白鉴定。结果目的基因与质粒完整融合;重组质粒pET32a-AKT1成功转入菌株DE3;IPTG诱导后,DE3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AKT1,且AKT1蛋白在原核表达菌DE3中完整、高效表达。
张战锋韩丽乔庄俊华黄宪章
关键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质粒大肠埃希菌
青蒿琥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TPP)交联制备包载青蒿琥酯纳米粒,并探讨其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壳聚糖-三磷酸钠(CS/TPP)为基质并优化其比例,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包载青蒿琥酯(ART)纳米粒,对其进行表征包括粒径大小、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试验,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用MTT法检测包载青蒿琥酯的壳聚糖-三磷酸钠纳米粒对Hela、Caski、U251、MCF-7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构建青蒿琥酯-壳聚糖-三磷酸钠纳米颗粒(ART nanoparticals,ART-NPs),平均粒径为166.8±0.2 nm,电位为10.2±0.79 mV,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S/TPP成功连接并包裹ART,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8%和74.82%;体外释放呈典型的双相分布,前24 h呈暴发性释放(44.2%),其后缓慢释放,第9天累积释放度达67.4%。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趋势,且ART-NPs作用优于单一ART;相同浓度的ART-NPs在96 h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ART组(P<0.05)。结论:用壳聚糖和三磷酸钠交联可成功包载青蒿琥酯制成具有缓释性的纳米制剂,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潜在的肿瘤治疗价值。
沈素晶黄来强沈素云张战锋曾小伟黄宪章
关键词:青蒿琥酯纳米粒缓释抗肿瘤
复溶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干粉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估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复溶过程中人员操作、温度、水质等因素对干粉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规范复溶过程,减小非产品因素导致的瓶间差,保证质控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选用迈瑞正常值和病理值干粉质控品,按照人员、温度、水质等因素随机分为8组,将分好组的干粉质控品按要求复溶后,分别测定24个常规项目,计算出各组各项目测定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比较各组与标准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以及临床差异。结果一般技术人员组多个项目测定结果与标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3);温度15和30℃复溶时,TBIL测定结果与标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7);用电导率为1.711和3.500μs/cm的纯水复溶时,Ca、Mg等项目测定结果与标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7)。部分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同时具有较显著的临床差异。结论应加强实验人员复溶操作过程的培训以减少因复溶引入的新瓶间差,复溶时的温度以室温(24±2)℃,水质选用电导率<小于μs/cm的纯水为宜。
郑松柏庄俊华王建兵林海标徐建华马艳黄宪章
关键词:复溶温度水质
28个临床化学指标3种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3种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优劣,为临床实验室选用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提供思路。方法用3种方法评定28个临床化学指标的不确定度,方法 1是澳大利亚临床生物化学家协会(AACB)建议方法;方法 2是诺德创新中心(Nordtest)建议方法;方法 3是根据室内质控数据计算不确定度。3种方法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U)分别与分析目标[生物学变异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允许总误差]比较。结果 28个指标,方法2除K和Na外,26个指标的U均比方法1高;除Na外,27个指标的U均比方法 3高。方法 1除Alb外,27个指标的U均比方法 3高。与生物学变异比较,28个指标用方法1、方法 2、方法 3评定U分别有54%、28%、62%达到理想值,12%、32%、8%达不到要求;与CLIA允许总误差比较,分别有58%、18%、74%达到理想值,2%、2%、2%达不到要求。结论临床实验室用方法 2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比方法 1和方法 3考虑到更多的不确定度来源,与生物学变异比较不合格率明显增加,提示实验室需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改进。
黄宪章王东梅徐建华林海标万泽民郑松柏王建兵柯培锋徐宁庄俊华
关键词:临床化学测量不确定度
设定目标在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室内质量控制(质控)主要基于统计学的概率原理,通过用单个或组合的统计学过程控制规则和控制图表进行监控。Bio Rad公司Unity Real Time质控数据管理软件可帮助实验室从多角度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设定当前技术水平(state of the art)、不精密度-生物学变异(imprecision-BV)、
黄宪章黄颖徐建华林海标万泽民郑松柏王建兵柯培锋徐宁庄俊华
pET32a-PTEN融合质粒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PTEN原核融合质粒,利用原核表达体系表达PTEN蛋白。方法:从人新鲜外周血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PTEN编码区基因,并将其pET32a质粒融合,化学法转化大肠杆菌DH5α进行克隆。将鉴定正确的pET32a-PTEN融合质粒转化入表达菌株BL21,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菌落PCR及DNA测序证实目的基因与质粒完整融合;融合质粒成功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73 kDa左右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融合质粒,并且PTEN全长蛋白在原核表达菌BL21中完整、高效表达。
张战锋韩丽乔庄俊华黄宪章
关键词:大肠杆菌PTEN
尿素参考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正确度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血清尿素参考方法,评价不同检测系统尿素测量结果的正确性。方法:根据美国CDC推荐尿素参考方法复现本实验室参考方法,与5个尿素测量常规检测系统进行方法间比对,运用改良的Blant-Altman图形法评价各常规系统与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参考方法总不精密度<1.5%,测定SRM909c相对偏倚为0.74%。所有5个常规系统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高度相关(r>0.999 8),各常规系统与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11 4X-0.037 5,Y=0.982 9X+0.008 1,Y=0.995 9X-0.011 9,Y=0.932 2+0.071 7,Y=0.953 1X-0.043 3,其中X和Y分别代表参考方法与常规系统的测量结果。与参考方法比较,干式生化系统(系统4、5)表现出较明显的负偏倚,而其他系统与参考方法结果一致。结论:尿素参考方法在实验室已复现且性能符合要求,应重视干式生化系统尿素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间存在的差异。
柯培锋王建兵陈炜烨林海标黄宪章郑松柏
关键词: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