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1556)
- 作品数:14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任宏汪朝阳薛福玲袁萍彭湃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吸附质-分子探针的新型交联壳聚糖的吸附特性
- 2012年
- 研究了CCTS对低浓度游离酸的吸附特性,基于吸附质-分子探针电位法,考察了吸附剂活性中心数目、游离酸种类和温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时,CCTS吸附游离酸的过程,遵循单分子层机理进行吸附。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U制约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K、U大小分别为2.519×10-2,4.084×10-2,9.398×10-2L/min和7.264,7.420,7.926 kJ/mol,两者存在线性相关性,呈逐渐增大趋势。K、U大小随着活性中心数目G的增加而增大。CCTS吸附游离酸为吸热过程,吸附表观活化能Ea为33.98 kJ/mol。3种类型游离酸K、U的大小顺序为:HClO4>HNO3>H2SO4,吸附分维数Dw分别为1.384、1.567、1.911,Dw值越大,导致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降低。
- 陈任宏袁萍唐省三陈炳稔
- 双-1,2,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双-1,2,3-三唑化合物作为重要的N-杂环化合物,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化学家的关注.为了合成对称的与不对称的双三唑,一些合成中的新发现、新策略、新技术不断涌现.从所用原料与合成方式等角度,可分为Click反应-氧化偶联法、原料组合法、浓度控制法、基团活性差异法、基团保护法、控制投料比法、特殊试剂法等.同时,介绍了相关双三唑化合物在药物化学、配位化学、化学传感器、分子识别、生物化学、超分子化学、表面活性剂等应用领域的新进展,并对双三唑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霍景沛韦新平莫广珍彭湃钟铭丽陈任宏汪朝阳
- 关键词:CLICK反应叠氮化物炔烃
- 5-取代-3,4-二卤-2(5H)-呋喃酮的合成与表征被引量:2
- 2017年
- 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利用粘卤酸和醇(或酚)在甲苯中回流,经脱水醚化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5-取代-3,4-二卤-2(5H)-呋喃酮化合物,产率在43~89%之间。化合物不同产率之间的差别可能与其醚化机理相关。新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EI-MS、IR、UV和元素分析等表征。这些具有不同生物活性基团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为新型的2(5H)-呋喃酮衍生物的合成、活性测试及其进一步作为中间体的使用,以及由不同羟基化合物合成混合醚类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 叶斌曹梁陈庆凤陈任宏汪朝阳
- 关键词:2(5H)-呋喃酮
- 氯吡格雷关键中间体S-(+)-(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合成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的中间体(S)-(+)-(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以(S)-邻氯苯甘氨酸甲酯的酒石酸盐、噻吩乙醇对甲苯磺酸酯等为原料,经中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考察溶剂、缚酸剂、原料比对产率的影响。结果目标化合物经1H-NMR、13C-NMR确证化学结构,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原料比(氨基酸酯∶磺酸酯)为2∶1、溶剂为乙腈、缚酸剂为磷酸氢二钾,产率达到80%,纯度高达99%。结论本研究为(S)-(+)-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工艺路线,也为氯吡格雷生产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 吴桂贞陈任宏叶连宝欧小敏唐省三
- 关键词:氯吡格雷
- 阻燃剂苯并咪唑的微波合成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2年
-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也在阻燃剂中具有重要应用。因此,利用微波辅助方法快速、高效地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并从经济与规模化制备苯并咪唑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 毛郑州李建晓薛福玲陈任宏汪朝阳
- 关键词:苯并咪唑微波合成阻燃剂
- 基于吸附质-分子探针的阴离子聚合物微球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制备了SO42-、NO3-、ClO4-和F-、Cl-、Br-、I-两种新型阴离子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物微球,基于吸附质-分子探针电导法,研究了阴离子聚合物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性能,考察了阴离子类型和温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0℃时,吸附游离酸的过程,遵循单分子层机理进行吸附。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U制约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两者存在线性相关性,K、U均随阴离子的离子势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吸附过程为吸热的,吸附焓变ΔH为10.87 kJ.mol-1。吸附过程谱维数ds增大,导致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降低。吸附质对吸附剂的亲和能Ua随吸附质-吸附剂相互作用参数K2增大而减小。
- 陈任宏袁萍唐省三陈炳稔
- N-呋喃酮基磺酰肼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以5-甲氧基-3,4-二卤-2(5H)-呋喃酮和磺酰肼为原料,DMAP为催化剂,设计合成10个N-呋喃酮基磺酰肼类化合物(4a^4j),产率在75~92%之间,并通过1H NMR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人神经胶质瘤(U87)、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4d效果最佳,对MCF-7、U87、A549的IC50值分别达到7.33±0.36μmol·L^-1、5.68±0.28μmol·L^-1和17.09±0.23μmol·L^-1。
- 吴桂贞陈任宏杨凯刘海汪朝阳
- 关键词:2(5H)-呋喃酮抗肿瘤活性
- 含三唑结构2(5H)-呋喃酮衍生物的合成
- 2012年
- 研究5-烷氧-3,4-二溴-2(5H)-呋喃酮与末端炔烃、叠氮化钠的"一锅煮"反应,没有得到预期的稠杂环化合物,仅得到了5-烷氧-4-三唑基-3-溴2(5H)-呋喃酮,产物的结构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和证实。该含1,2,3-三唑结构溴代2(5H)-呋喃酮化合物的意外合成,能为某些多官能团的、结构复杂的2(5H)-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新途径。
- 李建晓李意忠陈任宏汪朝阳
- 关键词:2(5H)-呋喃酮末端炔烃
- 3-卤-2(5H)-呋喃酮的无钯催化脱卤反应被引量:1
- 2013年
- 在研究钯催化的脱卤反应时,发现3-卤-2(5H)-呋喃酮在无钯催化的情况下可以发生脱卤反应.在碱为12当量的Et3N、反应溶剂为CH3CN、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1 h的优化条件下,产率可达到52%.当底物中存在芳环卤结构时,该无钯催化的脱卤反应只脱去呋喃酮3-位上的卤素.这种反应的唯一性与钯催化脱卤反应组合,可以为多官能团(特别是多卤情况下)非芳基卤底物的选择性脱卤提供更多的控制方法.通过重水实验等研究发现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碱三乙胺可能是脱卤反应的氢源,但不能完全排除水作为氢源的可能性.
- 汪朝阳薛福玲霍景沛熊金锋彭湃莫广珍陈任宏
- 关键词:2(5H)-呋喃酮脱卤反应反应机理氢源选择性
- 脱卤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脱卤反应在环境保护、生物化学和有机合成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尤其是通过脱卤反应来实现C—H键的形成在有机合成中越来越受到化学家们的重视.根据反应底物的不同,综述了Csp3-X型、Csp2-X型底物近年来脱卤反应的研究情况,特别是芳基卤(含卤代芳杂环)、卤代烯酮、卤代内酯等不同结构的Csp2-X型底物脱卤形成C—H键反应的新进展,指出提高脱卤反应的选择性与实用性是其有机合成中进一步广泛应用的关键.同时,通过光化学反应脱卤的绿色化学新方法,也值得关注.
- 薛福玲熊金锋莫广珍彭湃陈任宏汪朝阳
- 关键词:脱卤反应钯催化氢源光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