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2)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2H指数:8
- 相关作者:曹凑贵黄胜奇唐湘如潘圣刚蔡明历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县农业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被引量:40
- 2011年
-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t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t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d)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t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290×104穗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g)的特点。
- 潘圣刚黄胜奇张帆汪金平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 关键词:杂交中籼稻超高产叶面积指数养分吸收
-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40
- 2013年
- 为探明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1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作方式以及6000(SR3)、4000(SR2)、2000(SR1)、0kg·hm-2(SR0)4种还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翻耕,免耕显著提高水溶性有机碳(WSOC)23%~68%(P<0.0001)、微生物生物量碳(MBC)21%~40%和易氧化态碳(EOC)10%~63%(P<0.0001),但不影响颗粒态碳。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SR0),SR2和SR1显著提高WSOC37%~74%(P<0.0003);EOC含量随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对CPMI的影响,耕作处理表现为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为SR3>SR2>SR1>SR0。处理SR3、SR2和SR1比SR0分别使产量提高了7.7%~16%、17%~35%和23%~28%。线性相关分析表明,WSOC与产量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水溶性碳对短期土壤管理措施的改变反应敏感。
-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 从国家科技奖励分析我国水稻科研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统计并分析了2000—2012年我国水稻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及产出的部分重大成果。结果表明,水稻成果获奖数在经历波浪式变化后进入平稳增长期;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创新领域获奖最多;农业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水稻科研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等水稻生产大省产出的水稻科研成果较多。针对我国水稻科研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培育超级杂交水稻和绿色超级稻以及加强稻作配套技术研究及稻米精深加工的建议。
- 杨毅梅方竹曹凑贵
- 关键词:水稻
-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被引量:102
- 2011年
- 秸秆还田影响免耕稻田土壤固碳潜力,相应地改变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影响秸秆还田后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通过研究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0、3000、4000kg·hm-2和6000kg·hm-2)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和土壤碳固定的影响,评估秸秆还田后温室气体增排的综合增温潜势对稻田固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的抵消作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CO2和N2O排放,降低CH4排放,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效地提高土壤碳固定,从而有效地提高稻田土壤碳固定对温室气体增排的温室效应抵消作用。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稻田土壤固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相应增加,因此必须考虑免耕稻田秸秆还田量的问题,以有效发挥免耕稻田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
-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稻田温室气体碳固定
-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3
- 2012年
-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秘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戏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kg/hm2及丝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 潘圣刚黄胜奇翟晶蔡明历曹凑贵展茗唐湘如
- 关键词:施氮量氮素吸收水稻
-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被引量:29
- 2015年
- 以新两优223、两优6326、黄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的产量效应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再生稻最适留桩高度因品种而异,新两优223、两优6326以留桩50 cm产量最高,黄华占以留桩35 cm产量最高;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不同收割方式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极显著。
- 钱太平梅少华张键喻均吉翟中兵方锡文陈建军张丛德魏坦雄
- 关键词:再生稻留桩高度收割方式
- 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以油菜品种华双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经济性状、产量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除处理4与处理6以外,其余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施氮量216 kg/hm2的处理表现最好;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施氮量变化而不同,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单位面积油菜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y=-0.0303x2+14.071x+1624,决定系数R2=0.9656,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32.2 kg/hm2,最高产量为3284.6 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222.3 kg/hm2,最佳产量为3 250.2 kg/hm2。
- 翟中兵吴海亚刘诗晴阮美霞周雨亭魏坦雄
- 关键词:稻田油菜免耕移栽施氮量
- 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被引量:22
- 2012年
- 以8个杂交中稻品种(含对照)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作中稻再生栽培头季稻和再生稻抗病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K优AG、新两优223两季产量比两优6326(CK)增产极显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Y两优1号与CK产量相当,可以适当种植;C两优343、渝优1号、渝优15比CK显著或极显著减产,不适宜在湖北省蕲春县作再生稻种植。
- 钱太平方锡文张继新邹春华陈建军徐志进肖齐圣
-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稻
-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1
- 2011年
-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秧龄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生显著影响。
-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 关键词:秧龄栽插密度生物学特性水稻
- 施氮量对早稻抛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以杂交早稻两优30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早稻免耕抛秧和翻耕抛秧生育特点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免耕抛秧和翻耕抛秧影响趋势相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高峰苗和叶面积系数增加,成穗率降低;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最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施氮量和产量之间呈抛物线关系,以施氮量为180 kg/hm2的产量最高。
- 刘诗晴梅少华兰斌梅金安翟中兵张从德陶江魏坦雄何德志
- 关键词:早稻施氮量耕作方式产量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