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93)
- 作品数:21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日根吕小琴陶仁义徐枫李智君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清代出洋闽台商渔船只组织的形成及运作被引量:1
- 2015年
- 船只组织是出洋商渔船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其在满足海洋经济活动基本的技术需要之外,也能因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不同而对海洋经济活动产生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促进了闽台海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闽台商渔船只组织受制于清廷以"绥靖海疆"为目的的管理政策,其形成与运作均受到较大限制,未能有效推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的原因。
- 吕小琴
- 关键词:清代
- 清代淮安府荡地开垦与政府治理的互动被引量:2
- 2021年
- 伴随着海势东迁,明代淮安府沿海荡地已出现盐场与民户相互争夺的态势,一方面是盐场为维护既有的盐利而竭力遏制沿海的农业开发,另一方面则是新淤的荡地往往吸引一批批新来的开发者。清初已淤为内陆的安东县垦荡行为在得到康熙帝首肯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清中期亭场商办这一市场行为也使得灶丁由制盐转向耕田,从而造成了狼在当地的绝迹。两淮盐场民众面对环境变迁积极调适生计,成为清代海州升为直隶州,庙湾、东台由盐场升格为县及清末民初“废灶兴垦”的内在动力。
- 王日根陶仁义
- 关键词:清代政府治理
- 刊烙油饰:清代出海帆船的船籍身份(1644~1840)被引量:1
- 2018年
- 清朝沿用前代未成体系的刊烙油饰船只管理办法,经康熙、雍正两朝的发展逐渐成型定制,随后一些修订强化举措不断补充。清朝推行刊烙油饰规制,主观意愿是为了管理辨识出海船只,推行过程因不时弱化,呈现反复重提的特征。在不同省份,规制执行的力度,规则与标准的设定还存在差异。清前期推行刊烙油饰这项基本规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成为官方与民间普遍认同的模式,构筑起出海帆船的船籍身份体系,对船只出海管理、海上识别与航行秩序都发挥效用。
- 朱勤滨
- 关键词:油饰
- 海疆经济分量加重与设县中的官、私较量——以明晋江安海新县设置失败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明代中叶以后,晋江安海以其便利的海洋贸易条件,顺利跻身于经济急剧上升的排行榜中,朝廷派来的官员、地方部分宗族势力均积极进言设置新县,体现出王朝对海洋区域治理的重视。但一方面官方与若干私家的利益或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不同宗族因相互间的矛盾亦时常表现出政治态度的不一致,导致晋江安海新县设置失败,其背后充满着官与私、私与私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 王日根
- 关键词:明朝海疆经济发展海商
- 无远弗届与生番地界——清代台湾外国漂流民的政府救助与外洋国土理念的转变被引量:3
- 2017年
- 作为东亚最大的国家,清政府在朝贡时代,对海上遭风船舶和漂流民的救援,与其宗主国的地位非常相称。最彻底的救助对象,是肩负着政治使命的贡船和船员,以及护送中国遭风漂流民回国途中再次遭风漂流的外国船只,救助数量最多的是海上往来频繁的商船和船员。由亚洲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第一岛链围成的海域,即黄海、东海和南海所在的区域,相当于亚洲的地中海。大国与小国,虽然从表面上看,地位并不平等,但本质上并没有形成大国殖民小国的关系,因此,相距遥远的岛国吕宋,才会想方设法要加入这一朝贡体系。西方殖民者的出现,使得东亚传统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海上国际救助体系,被彻底打破。尤其是英国入侵后,原本是大清国通过海上救助"宣示圣恩,俾该国之人咸知我皇上怀柔怙冒之至意"的区域,转眼间变成了各国相互厮杀的战场。原本被列为"化外之民"的台湾原住民,因他们生存的"化外之地",有别于清政府建章立制的"教化之区",而成了西方列强急于趁机掠取的"无主空间"。清政府被迫改变现状,"开山抚番",以保住外洋岛屿。然而,清政府的这一举措,固然顺应了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转变,却没法改变自己日趋衰落的国势。最终台湾还是在大清国的手里,被东亚新霸主日本吞并。台湾外国漂流民的政府救助制度的变化,如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了有清一代东亚海域国际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化。
- 李智君
- 关键词:台湾岛政府救助
- 明清苏北庙湾的海陆变迁与行政升格被引量:1
- 2021年
- 明代黄河夺淮,淮安府首当其冲,宋代出海口北沙淤积成陆,作为盐场的庙湾承担起出海口的角色,并兼具海防功能,以镇建城。沿至清代,庙湾又在淤沙成陆的趋势中逐渐失去出海口功能,升格为新县阜宁县治所在。显然淤沙成陆的区域兼具海陆发展的双重特征,政府过急地将其纳入农业生产方式的管理之下,势必难收成效,因此明清王朝对庙湾管辖既有成功的经验,又颇多失误,究其根源在于行政治理中海洋意识的尚未树立。
- 陶仁义王日根
- 关键词:黄河夺淮海洋经济
- 明清海疆政策对东南沿海民众经济生活的形塑
- 2023年
- 明清海疆政策侧重于维护王朝安全,而较少考虑沿海百姓的生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南沿海居民受其牵引,积极投入国际化的商业流通大潮之中。王朝海疆政策的消极带来的是海上秩序的混乱与商盗的混杂,民众的非理性入海除了彰显其冒险精神之外,往往极易遭到自然和人为的劫难,多方的博弈贯穿海疆演进历程。在此背景下,东南沿海民众的商业利润谋求是不竭的,讼争频繁,观念分异,商业利润的转移亦助长了奢靡和浪费之风,旧的社会习俗与新的社会风尚相互掺杂,呈现出历史进步性与落后性的相互交织,其背后反映的则是明清之际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对不足和海洋国土观念仍相对薄弱。
- 王日根
- 关键词:明清时期海禁政策
- 明中后期淮安海商的逆境寻机被引量:4
- 2018年
- 明代中期以来,漕运河道多遇不畅。漕粮缘河道北运遇阻,南来的漕粮汇聚到淮安后,不得不以山东登莱二州为中转,通过海路向京畿运送漕粮。隆庆以降,由淮安经登莱海运漕粮已具规模,但官方对海运漕粮总是多有顾忌,因而即使是紧急时期,最多只是默许而已。隆万之交旋开旋罢的官方海漕为万历辽东战争期间民间海上力量涉足海运从事粮食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崇祯末期海漕北运再次实现。这条长期以来形成的海运线路曾为镇守东江的毛文龙集团提供了若干便利,淮安民间私人海上团体则成为毛文龙遭钳制后为其输送粮饷的重要依恃力量。淮安海商在逆境中不断寻觅着海运的商机,断续推进着自淮安到辽东的海上商业活动,彰显了海上力量的不竭活力。
- 王日根陶仁义
- 关键词:明中后期
- 清代前期出海帆船规制的变化与适用被引量:1
- 2018年
- 清代前期对于出海帆船尺寸的限制,可从规制的变化与适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在平定台湾之前,清廷并未全面禁止船只下海,在某些时段或特定区域,办理了相关手续的合式船只允许出海,此期朝廷主要以桅杆数量来控制船只的大小。台湾底定后,清廷放开海禁,但对沿海船只,在桅杆禁限之外又新增了载重标准,国内沿岸贸易、捕鱼船以"五百石"为限,出国贸易洋船不受此约束。此后,桅杆限制流于具文,梁头取代载重量成为官方控制船只大小的主要手段,"一丈八尺"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国内贸易商船,洋船受其影响较小;至嘉庆后期,国内商船也摆脱了该制的束缚。海防与民生是清前期出海帆船规制变化的双重制约因素,致使清廷在出海帆船规制与适用上呈现出内海、外洋有别,以及严宽不定的状态。
- 朱勤滨
- 关键词:清代帆船规制
- 郑氏与明清王朝对汀漳泉海域社会控制权的争夺被引量:7
- 2017年
- 郑芝龙、郑成功海上集团是明中叶崛起的海上割据势力,他们顺应世界贸易市场形成的形势,建立起了自己的山五商金木水火土和海五商仁义礼智信十家商行,他们采购江南地区绫、丝、绉纱、药材、江西地区陶瓷,开展跨国贸易,海上贸易范围覆盖日本、朝鲜、琉球、菲律宾及中南半岛各国,形成较为强大的批发、贸易、收税、提供保护即令旗出租、客运等系列经营活动。他们还采购日本的盔甲、日本刀、火绳枪以及西方的枪、炮等来武装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吞并或收编海商、海盗乃至官军力量,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进而与明清两代王朝形成对垒,争夺对汀漳泉海域社会的控制权,明朝曾经组建海军,对抗倭寇和海盗,但遭遇到衣冠大族强烈的抵制,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清朝则不惜"迁界",却给郑氏垄断当时的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郑氏还组织闽南地区往台湾的移民,也在台湾建立起了自己的粮食仓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郑氏的实力,也使双方的拉锯战延续了较长的时间。整个过程充分彰显了海洋社会经济力量之强劲以及明清王朝在治理海洋区域方面的努力与效果,此时官民的海洋力量间尚表现出相互的消耗和削弱状态。
- 王日根
- 关键词:明清海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