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2005A182)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国跃孙卫国冯灏韩彩霞唐明君更多>>
- 相关机构: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13C^16O^+和^12C^16O^+基态光谱性质的同位素效应研究
- 2008年
- 采用Herzberg的同位素理论研究了13C16O+和12C16O+基态光谱性质的同位素效应,得到了实验缺乏的13C16O+基态的光谱常数αe,研究了同位素效应对分子结构性质在振动能级、力常数和势能函数展开系数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3C16O+基态与12C16O+基态的光谱性质较好符合Herzberg同位素理论的预计,振动能级、力常数和势能函数展开系数的理论预计非常接近实验结果.
- 刘国跃韩彩霞
- 关键词:基态光谱性质同位素效应
- 地幔底部异常区域的形成和存活的物化机理分析
- 2008年
- 解读地幔内部的横向不均匀结构中所反映出它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信息是人们探究地幔精细构造的关键.依据地幔矿物物理学的理论和一些地球物理观测结果(δlnρ>0,δlnV>0,δlnVs<0,δT>0),估计了在太平洋中部以及非洲大陆下靠近地幔底部的异常区域内铁和硅的含量变化的比值范围.结果表明,在那些异常区域内铁和硅的含量同时增加,它可能与方镁铁矿在地幔底部温压条件下发生相分离相关.实验证实在那些条件下方镁铁矿(Mg,Fe)O能分解为一个较轻的富含镁相和一个较重的富含铁相,并且较轻的富含镁相可以随地幔上升流上浮,导致富含铁和硅的矿物集沉积在那些异常区域内.按照这个思路,所导致的铁和硅含量变化的比值是在基于地球物理观测结果所估计的铁和硅含量的变化比值范围内,而且可以判定,核幔边界处外核材料局部地进入地幔底部引起铁的含量进一步地增加也可能同时发生在异常区域内.另外,硅含量的增加能够导致粘性上升,因此,由于地幔材料不充分地搅拌使得化学组分分异区域能够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存活成为可能.
- 杨改蓉唐明君何林房勇
- 关键词:异常区域粘性
- 用双原子分子离子XY^+的能量自洽法研究卤化氢离子HX^+(X=F,Cl,Br,I)基态的势能函数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研究双原子分子离子XY+解析势能函数的能量自洽法(ECMI)研究了四个卤化氢离子HX+(X=F,Cl,Br,I)基态X2∏的势能函数.得到的势能函数表明,ECMI势能很好与Rydberg-Klein-Rees(RKR)数据相符合,而且在离子的渐进区和离解区域,ECMI势比常用的中性分子的势能函数的Morse势和Huxley-Murrell-Sorbie(HMS)等的结果更可靠,并能得到RKR方法在渐进区和离解区可能缺乏的势能数据,并且表明将能量自洽法从中性分子XY推广到一价双原子分子离子XY+是可行的.
- 刘国跃孙卫国冯灏
- 关键词:基态势能函数双原子分子离子能量自洽法CONSISTENT
- 双原子分子的对称性与离解极限
- 2006年
- 要正确深入分析分子在不同电子状态下的势能行为,就必须分析分子的对称性和离解极限。文章在讨论了双原予分子的相关对称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应用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方法讨论了双原子分子对称性的演化规律和离解极限,并具体分析了几个典型的双原子分子的离解极限,分析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一致。
- 刘国跃
- 关键词:离解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