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10) 作品数:3 被引量:15 H指数:2 相关作者: 李明 任宝平 夏凡 朱平芬 黎大勇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育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系统发育与分类 被引量:1 2019年 结合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COI序列分析,对贵州省原记载的华南湍蛙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进行形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数据和p-distances模型计算贵州种群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省所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学特征与中华湍蛙相吻合;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与来自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分布的中华湍蛙的遗传距离为0.74%~1.30%,与模式产地福建武夷山分布的华南湍蛙的遗传距离为6.82%~6.96%;同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贵州的华南湍蛙与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中华湍蛙聚为一支。因此,贵州北部(习水、宽阔水)、中部(黄平、麻江)、东部(江口)、东南部(雷公山、丹寨)原记录的华南湍蛙应修订为中华湍蛙,这些分布地代表了贵州以往记录华南湍蛙的分布区域,进而建议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华南湍蛙修订为中华湍蛙。乌江以北、以西和以南地区中华湍蛙地理种群的分化可能与乌江水系造成的地理阻隔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肖宁 罗庆华 邓怀庆 周俊 罗涛滇金丝猴数量分布变迁、家域、食性研究进展及保护现状 被引量:7 2016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我国特有珍稀灵长类动物,曾在获取标本后长时间内没有在野生环境中见到,一度被怀疑已自然灭绝。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内科学家不懈努力下再次发现其野生种群:19群,约2 000只个体(Long et al.1994)。1983年首个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物种被纳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圈。随着周边各地经济发展,滇金丝猴的生境遭到大肆侵占和破坏。 任宝平 黎大勇 刘志瑾 李明关键词:滇金丝猴 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种群 灵长类动物 野生环境